打造文化传承“花都样本”让传统非遗“潮”起来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广东醒狮“狮武”结合,尽显非遗之刚劲有力;钉金绣裙褂项目近年精品服饰首登时尚T台,演绎非遗之时尚柔美;赤坭镇瑞岭盆景的蓬勃发展,不断趋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焕发新活力……翻开花都文化长卷,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焕发新活力。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广东醒狮“狮武”结合,尽显非遗之刚劲有力;钉金绣裙褂项目近年精品服饰首登时尚T台,演绎非遗之时尚柔美;赤坭镇瑞岭盆景的蓬勃发展,不断趋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焕发新活力……翻开花都文化长卷,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焕发新活力。
▲广东醒狮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记录着一座城市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保护文化,传承精髓!花都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非遗保护坚持齐抓共管、积极作为,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育人才,夯基础、促发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乡愁、非遗“活”起来,形成独特的“花都样本”,进而全面提升文化强区能力和水平。
出台政策加强保护,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花都特色非遗走向更大的舞台,花都区多措并举,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立体机制。制定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拟订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审定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协调处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实施《bet365亚洲官网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健全保护工作制度机制、完善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全力实施非遗绽放工程等16项工作规划;印发《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申报指南》,为全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全区性非遗宣传展览展示等提供工作指引,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同时,花都区深入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具有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据统计,截至今年12月,全区共有非遗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9项,区级代表性项目22项;代表性传承人4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11人,区级29人;国家级传承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3个,区级传承基地5个;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项,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项。
普及传播非遗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传播力与文化自信,花都区积极推动非遗“五在”活动(在校园、在社区、在博物馆、在景区、在商圈)。通过线下参与、线上直播等方式,支持灰塑、广州珐琅等非遗传承人在广东建筑职业学院、花都区圆玄中学、三华小学等32所学校持续开展传承活动。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培训需要,非遗传承人精心开设丰富多彩、特色纷呈的文化项目课程。
▲灰塑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花都区传统文化“魂”之所依。而对非遗的传承、运用、创新与发展,花都区以非遗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结合地方传统客家文化特色,梯面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聘请专业文化志愿者为辖区孩子传授客家山歌唱演基本功和技巧,传承客家文化。藏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则开设洪拳武韵公益课程,教授村里孩子洪拳功夫,延续传统文化底蕴,彰显洪拳文化特色,让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
▲原创非遗题材节目《狮武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与精神完美融合的文化艺术结晶。为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2023年6月,花都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乐享非遗嘉年华活动,通过文艺展演、非遗产品展销和互动交流,全方位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活动期间,非遗街市、非遗展演、非遗展示、非遗体验等活动接连亮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北胜蔡李佛拳传承基地拳术表演《狮武神韵》、现代流行音乐和粤曲说唱巧妙融合的原创非遗歌曲《花都非遗》、钉金绣团扇女子群舞《锦绣织罗》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让观众感受花都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原创非遗歌曲《花都非遗》
在体育中心北广场两侧,25位非遗项目传承人齐“出摊”,展销匠心好物、中医惠民义诊、山歌情景演绎……每一个摊位,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和一颗匠人之心。以展览展示、现场销售、互动体验、情景留影打卡等方式,全方位推动非遗走进群众,促使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乐享非遗嘉年华活动现场
在“非遗街市”内,各式各样的非遗展品让人看花了眼。广州珐琅、钉金绣等传统技艺类的项目产品,让群众“一饱眼福”;另一边,花都非遗美食炭步鱼面、臭屁醋、花都烧骨、花山炒米饼等,更是让市民“一饱口福”。市民不仅能观看古风歌曲、武术等精彩表演,还可以体验投壶、猜灯谜等趣味游戏,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首创广州非遗VR云展厅,创新非遗记录方式
匠心之醇,器物之美。非遗不仅是博物馆里的记忆,更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文化。“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门技艺、一项绝活不仅承载着悠悠岁月、文化记忆,还涵盖了一代又一代人衣、食、住、行、用、养等方方面面。为加强非遗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花都区建成非遗数字特色库,优化非遗档案的保存、管理、调用、查阅流程。
在大力整合非遗资源建设智慧保护数据库的基础上,花都区还首次推出全市首个VR手绘非遗云展览,展现花都非遗的独特魅力,给广大市民群众带来沉浸式、互动性的非遗体验。该展览通过语音讲解、图文展示、视频介绍等多种手段,集中呈现30项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项目特点、传承方式,实现“360度观展”体验,打造成为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维度数字智慧展厅、线上集聚展示基地和“活态传承”虚拟空间。在展览当中,该区创新融入的手绘漫画元素,以虚拟非遗街区的形式再现百狮朝圣、拜祭盘古、歌舞礼赞、祈福传承等热闹传统文化场景,更好地吸引青少年关注非遗,让花都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将多彩的民俗风情、醇厚的民众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艺无止境的工匠精神。该非遗云展览荣获第16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三等奖及“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图片赛道二等奖。此次非遗VR云展览的尝试,为花都区非遗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
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提高非遗和文旅产业融合度
围绕“非遗+”,花都区创新非遗传承,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景区”等新模式助推文旅产业融合。赤坭镇瑞岭盆景的蓬勃发展,是花都区做好“非遗+”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范。
▲瑞岭村岭南盆景大师园
近年来,该区突出打造精致的新业态、培育巧妙的软实力,加大力度弘扬岭南盆景文化魅力,推进岭南盆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瑞岭盆景发展不断趋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焕发新活力。
▲瑞岭盆景传承人姚金海
赤坭(瑞岭)盆景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清代,兴于现代。以九里香、罗汉松等为主要应用树种,其“古、灵、精、怪”的艺术造型在岭南盆景界享有较高声誉。瑞岭村盆景技艺被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岭村被评为“广东省民间(盆景)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园艺师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手中的盆景
“文化+盆景”产业是该区坚持文化赋能、突出市场导向,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据了解,依托市级非遗“瑞岭盆景”文化滋养和赤坭乡村资源禀赋优势,该区引进和扶持满春园、逸翠园等一批种植高端苗木的龙头企业,采取“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打造集高端盆景种植、展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极大地提升园林园艺附加值。非遗赋能盆景产业化成效显著。
▲花都水碓香粉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广州市世间香境七溪地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以“非遗+乡村振兴”形式,花都区还在七溪地打造集规模种植,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基地,入选2022年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钉金绣裙褂”入选2022年广东非遗服装服饰优秀案例;广州灰塑(社科普及基地)入选“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23年狮岭盘古王民俗文化节非遗街区
美好生活,非遗常在。作为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文化超链接”,读懂非遗之美,方能传承文化之根。让中国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遗产”才能变成“财产”、“活态”才能迸发“活力”。今后,花都区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全力实施非遗绽放工程,大力发展“非遗+”各类活动,让非遗在新时代中不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