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秋冬荨麻疹频发,中医策略助您缓解!附三款保健药膳→
金秋十月,凉爽的秋风却也悄然带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荨麻疹。这类淡红色、大小不一的皮疹,如同秋风般来去匆匆,却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瘙痒与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荨麻疹的典型症状包括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其发作形态各异,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处,常伴随显著瘙痒,虽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尤其是病情急重者,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
本文作者:
陈嘉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针灸康复门诊 主治中医师
指导专家:
陈楚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珠玑针灸科 主任医师
01
为什么荨麻疹容易在秋冬时节复发?
1. 气候因素
立秋过后,气候由潮湿转为干燥,皮肤变得敏感,加上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大,冷热交替刺激,人体免疫力下降,便容易出现荨麻疹症状。
2. 环境因素
秋季存在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如动物皮屑、花粉、尘螨、霉菌孢子等,这些过敏原在秋季容易散布在空气中,人们接触后引起过敏反应。
3. 饮食因素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食物种类丰富,荨麻疹患者如不注意饮食,吃了鱼、虾、蟹、芒果等容易诱发过敏的物质,就容易诱发荨麻疹的复发。
02
荨麻疹反反复复
中医针灸有妙招!
1. 针刺疗法
荨麻疹属于中医学“风疹”“瘾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腠理不固,风邪外袭,遏于肌肤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或患肠道寄生虫病,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风疹。针刺能通调人体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对于荨麻疹患者,能达到“疏风和营”“清热和营”的目的。
2. 刺络放血
根据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荨麻疹,效果明显,特别是对于急性荨麻疹且热盛者,可选取大椎、曲池等穴位进行刺络放血,达到祛风止痒、清热解毒的效果。
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药效、穴效的“叠加效应”。穴位多取曲池、血海、足三里等。
4. 自血疗法
自血疗法是指抽取自身静脉血进行穴位注射以刺激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一种针灸特色疗法。自血疗法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等疗法作用于一体,特别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如难治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复发性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等)等,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03
4个止痒要穴
在家也能自我按揉
1. 曲池穴
在肘区,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尽头处即是曲池穴。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按压此穴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2. 血海穴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此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尤为擅长治疗血证,为“血之海”,故名“血海”。
3. 鱼际穴
手掌桡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具有凉血清热、宣通肺气的功效。
4.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的下合穴,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等功效。
04
得了荨麻疹,可以吃什么?
对于荨麻疹患者,饮食方面尤需注意,因为一些食物可能会触发或加重荨麻疹症状。以下推荐三款荨麻疹保健药膳:
1. 葛根粥
此方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
临床表现:皮疹色赤,遇热则发,得冷则减,夏重冬轻,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做法:葛根30克,粳米60克。先煮葛根,去渣,以药汁下米煮粥,趁热服用。
2. 生姜桂枝粥
此方适用于风寒型荨麻疹。
临床表现:皮肤瘙痒,继产生风团,皮损色白,遇冷或吹风而发,得暖可缓解,冬重夏轻,苔薄白腻,脉濡缓。
做法:生姜10片,桂枝3克(研末),粳米50克,红糖30克,煮稀粥食。
3. 布渣叶苹果瘦肉汤
此方适用于胃肠积热型荨麻疹。
临床表现:皮疹瘙痒,伴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做法:布渣叶15克,苹果1个,蜜枣2颗,猪肉400g,陈皮2片,生姜3片。材料洗净后,除苹果外加清水2000毫升,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熬1小时,之后加入苹果再煲2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