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概况
【地理位置】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处北纬23°14′01″~23°37′01″,东经112°57′06″~113°28′10″,全区总面积970.04平方千米。花都区东接广州市从化区,南接广州市白云区,西连佛山市三水区、南海区,北邻清远市清城区,全区南北最大距离28千米,东西最大距离52.5千米,总体呈长方形。
京广铁路、武广高铁纵贯花都区全境,京港澳高速公路、许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广连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和沈海高速公路构成花都境内南北和东西走向高速公路网。东部流溪河、西部的巴江(白坭河)南汇珠江,船只直航港澳。位于花都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内三大空中交通枢纽之一。广州地铁9号线、广清城际和广州东环城际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广花城际、广州地铁8号北延线,形成外联内通的国际空铁枢纽格局。
【地形地貌】
花都区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阶梯式斜降,北部多丘陵,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属南岭九连山余脉;中部浅丘台地,南部平原。境内最高峰是牙英山,海拔581米;最低点在巴江河畔的万顷洋,海拔1.2米。花都层状地貌明显,存在海拔350~400米、150~200米、100~150米三级夷平面和60~80米、30~40米、15~40米、15~25米四级岗地或阶地。
【气候特征】
2023年,花都区平均气温为23.6℃,较常年偏高0.9℃,年内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2.9℃;年降水1993.8毫米,较常年偏多6%;天气气候具有“开汛早、汛期长,局地极端强天气多,初台晚但台风数量多影响较重,年尾寒潮来袭”的特点。2月16日至3月22日花都国家基本气象站连续35天无雨,气象干旱逐步发展,3月22日达到特别严重气象干旱等级。3月23—24日出现冰雹。5月18日出现首个高温日。7月6—16日出现史上第二强高温过程,最高气温39.6℃,打破国家站纪录。年内有4个台风影响花都区。年尾寒潮气温急降,达到特别严重影响等级。
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23.6℃,比常年偏高0.9℃,为历史第二高。2月、3月、6月和7月平均气温显著高于常年。首个高温日出现在5月18日,比常年偏早22天。全年高温日数47天,较常年多16.8天。7月高温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年内最高气温39.6℃,出现在7月16日,打破花都国家站建站以来最高气温纪录。全年低温日数4天,较常年偏多0.9天;全年最低气温2.9℃,出现在12月22日。
降水
全年降水量1993.8毫米,比常年偏多6%。3月27日开汛,比常年偏早15天。汛期降水1747.6毫米,比常年偏多7%。前汛期降水660.6毫米,比常年偏少28.1%,“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0日)降水302.2毫米,比常年偏少12.2%。后汛期降水108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2.1%,为花都历史上第四多降水量。年内暴雨的局地性、极端性和反常性特征突出,出现局地或全区性暴雨28天,其中七成左右为局地性暴雨,1/4为大暴雨,五成左右最大小时雨强大于50毫米,出现3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水(分别为7月29日夜间至30日凌晨大暴雨、9月7日夜间至8日上午大暴雨、9月14日下午至15日凌晨大暴雨)。
日照时数
全年日照时数为1619.7小时,比常年偏少10%,但各月日照多寡差异大。1月、2月、3月和11月日照偏多,其余月份日照均偏少。
风力风向
全年平均风速为1.8米每秒,7月风速最大,为2.1米每秒,8月、9月和11月平均风速最小,为1.6米每秒。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N),出现频率为14.2%,次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NNE),出现频率为12%。
台风
全年影响花都区的台风有4个,比常年偏多,分别为“泰利”(台风级)、“苏拉”(超强台风级)、“海葵”(超强台风级)和“小犬”(强台风级)。初台风“泰利”较常年偏晚19天,影响较重。受该台风影响,7月16日下午至18日,花都区出现多轮明显雷雨,18日上午强降水造成区内5个下穿铁路涵洞隧道及部分低洼路段出现水浸。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季风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9月7日傍晚至8日下午全区普降大暴雨,造成部分河堤坍塌、7座水库超汛期限定水位、多处低洼路段和隧道出现水浸。(曾爱兰)
【河流水文】
2023年,花都区水面面积104.7平方千米,水面率10.8%。全区有流溪河(含1级支流8条、2级支流2条)、白坭河(含1级支流21条、2级支流12条、3级支流13条、4级支流6条、5级支流2条)、梯清河3大水系,总长度为431.44千米;有水库49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1)型水库13座、小(2)型水库32座,总库容14755.15万立方米;有3个人工湖(花都湖、人民公园湖、秀全公园湖),花都湖占地面积200公顷、湖面面积116.67公顷,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全区水利工程设施有413宗,分别为水库、灌区、堤防、水闸、泵站等五大类。
花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89.3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多年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丰水年(P=10%)年径流量为15.34亿立方米,枯水年(P=90%)年径流量为7.12亿立方米。(黄春丽)
【矿产资源】
花都区境内探明矿石资源18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储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优势,蕴藏量为13.5亿吨(按采至海拔标高-50米计算),品质优,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狮岭、新华、花山等镇街,储量分布呈南北走向。花岗岩储量在290亿吨以上,硬度6.5度以上,储量分布呈东西走向,各镇均有分布,其中新华、炭步两镇街分布较少。高岭土(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均属中低温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狮岭、花东等镇,储量分布呈不规则走向,生长形态为“鸡窝状”。黏土(含砖瓦用黏土)储量3000万吨以上,各镇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储量65万吨,主要分布在花东、赤坭、炭步、新华等街镇境内。为保护生态环境,以上矿产均已停止开采。
【生物资源】
花都区总体动物物种组成有陆生野生动物资源15目55科109种,有鸟类13目54科85种,爬行类1目10科18种,两栖类1目4科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为小灵猫;国家II级野生保护动物共计15种,包括兽类有3种,为猕猴、斑林狸和豹猫,鸟类9种,分别为白眉山鹧鸪、白胸翡翠、褐翅鸦鹃、黑翅鸢、黑鸢、画眉、蛇雕、小鸦鹃、游隼;爬行类2种,分别是蟒蛇和眼镜王蛇;两栖类1种,为虎纹蛙。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4种,包括兽类2种,为赤麂、中国豪猪;鸟类12种,分别为白鹭、白胸苦恶鸟、斑鱼狗、苍鹭、池鹭、黑翅长脚鹬、黑水鸡、红嘴鸥、黄斑苇鳽、栗苇鳽、星头啄木鸟、夜鹭。列入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有2种,为游隼、小灵猫;列入附录Ⅱ的有8种,其中兽类1种,为豹猫;鸟类3种,分别为黑翅鸢、画眉、蛇雕;爬行类4种,分别为滑鼠蛇、蟒蛇、眼镜王蛇、舟山眼镜蛇;列入附录Ⅲ的2种,为小灵猫、果子狸。
花都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原生植被较少,人工植被面积较大,植物种类也较为简单。区内主要的天然乔木树种有山乌桕、鹅掌柴、猴耳环、黄牛木、锥属植物、楝叶吴萸、华南吴萸、杨梅、南酸枣、盐肤木等;人工种植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相思属植物、黧蒴锥、桉树、荷木、大头茶等;竹林主要有托竹、篲竹、粉单竹等;灌木层多为羊角拗、石斑木、岗松、毛稔、栀子、山血丹、五列木等;藤本植物多为买麻藤属植物、白花酸藤果、夜花藤、筐条菝葜、羊角藤、无根藤、蔓九节、链珠藤等;林下草本植物多为乌毛蕨、芒萁、淡竹叶等。维管植物种类共613种(包括种下分类群,下同),其中本土野生植物有462种,栽培种有95种,外来归化和入侵种有56种;蕨类植物有16科25属29种,裸子植物有6科7属9种,被子植物有129科399属57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蕨类植物金毛狗蕨,豆科红豆属植物光叶红豆和软荚红豆,其中金毛狗蕨在阴湿的次生林中较为常见,而红豆属植物非常少见。(陈雪)
【名优特产品】
花都区开发和保护的传统地方品牌有炭步槟榔香芋、福源沙河甲鱼、花都花东石硖龙眼、京塘莲藕、花都甜菜心、水晶番石榴、广密木瓜、花都蓝莓、花都西洋菜、花都加州鲈、花都彩虹鲷、花都甜竹笋等。
花都加州鲈
属鲈形目太阳鱼科,以其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及适温较广而著称。在花都区独特的生产环境下,其肉质更加厚实、味道更加鲜美,深受大众喜爱。2022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花都蓝莓
花都年均日照时间长,夏长冬暖,下半年少雨,日夜温差较大,具备南方蓝莓生长的优质光照条件。2023年,全区有23个水肥一体化智控蓝莓基地,总面积近约466.67公顷。蓝莓果皮薄,紫黑色或蓝紫色,果粉完整,果粒饱满,果肉呈浅绿色;个头大,果实直径可达34毫米以上,比一元硬币还要大;果肉美味多汁,味清甜,口感脆甜,具有特殊的花香味。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检测花都蓝莓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可溶性糖和前花青素含量高、总酸含量低,其中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蓝莓的两倍多。2022年以来,“花都蓝莓”先后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花都西洋菜
为旱地西洋菜,色泽青绿色,其叶片呈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小叶较大,形状为卵圆形。借助花都区梯面镇优越的山水和山区气候环境,通过“旱地种植+高效喷灌”技术以及优质山水浇灌,花都西洋菜口感爽脆清甜,营养全面。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尤为丰富,同时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燥润肺、化痰止咳、利尿等功效。2022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花都彩虹鲷
别名红罗非鱼,属鲈形目鲈亚目丽鱼科,外形与真鲷相似,体色为鲜红或橙红,成鱼体长一般为25厘米。彩虹鲷是广盐性、喜温性鱼类,特别适应于花都区独特的地理条件。花都彩虹鲷肉质嫩滑、味道鲜嫩,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2022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花都甜竹笋
产自风景秀丽的梯面镇。梯面镇地势高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为竹笋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甜竹笋笋体粗壮,呈圆锥形,笋壳青中带棕,笋肉则呈乳白色,质地脆嫩,口感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水溶性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被誉为“山中之珍品”。2023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张扬扬)
历史人文
【建置沿革】
花都区(原花县)汉朝属番禺县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代以后属番禺、南海分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划出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而定名为“花县”,隶属广州府,三水知县王永名调任花县首任知县。民国时期,花县屡次改属。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划属江北专区,同年12月改属珠江专区。1952年和1956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1958年11月,广州郊区部分公社划归花县,遂改名“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1960年4月20日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花县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以原花县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市的行政区划。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花都市撤市设区,设立bet365亚洲官网 ,行政区划不变。
【行政区划】
2023年,花都区下辖新华、新雅、秀全、花城4个街道和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梯面6个镇,共188个村,其中新华街8个、新雅街11个、秀全街7个、花城街9个、花山镇26个、花东镇45个、赤坭镇30个、炭步镇27个、狮岭镇17个、梯面镇8个。全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共73个,其中新华街33个、新雅街4个、秀全街6个、花城街10个、花山镇3个、花东镇5个、赤坭镇2个、炭步镇2个、狮岭镇7个、梯面镇1个。全区村民小组1980个、居民小组278个。(伍云平)
【人口】
2023年末,花都区常住人口172.87万人,户籍人口90.54万人,其中男性454581人,女性450864人,男女性别比例1.008:1;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5891户21214人,2023年出生入户10574人,其中男5753人,女4821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93:1;死亡注销5545人,其中男3211人,女2334人;全年迁入人口16617人,其中省内迁入7275人,省外迁入9342人;迁出人口2150人,其中迁往省内968人,迁往省外1182人。全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973619人,其中来自省内的274304人,占全区外来暂住人口的28.17%,来自省外的699315人,占71.83%;从职业来看,务工790367人,占全区外来暂住人口81.18%;务农2864人,占0.29%;从事服务业8550人,占0.88%;经商17580人,占1.81%;其他104531人,占10.74%。
2023年底,根据广州市公安局花都区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751姓,排名前十的姓氏是黄、陈、刘、张、李、王、江、曾、罗、徐,其中黄姓有6.17万人、陈姓4.32万人、刘姓4.25万人。(丁配军)
【方言】
花都区本地方言主要有粤语(白话)和客家方言。粤语通行全区,粤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分布于花山、炭步、新华、花城、秀全、新雅等街镇;客家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分布于梯面镇、狮岭镇。赤坭镇、花东镇粤语与客家话人口杂居,花东镇有4个村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随着花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量外地人口从全国各地迁入,普通话和北方方言日趋增多,与本地方言相互交融。(区地方志办)
【民族宗教】
花都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散居。至2023年12月,有少数民族人口97314人,其中户籍人口41个民族、11235人,流动人口52个民族、86079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45%。流动少数民族中,壮族、瑶族、苗族和土家族人数居多,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和狮岭镇;户籍少数民族人员中壮族、土家族、瑶族、满族和苗族人数居多,散居各街镇。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在花都区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以务工和经商为主。
2023年,花都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活动场所。道教场所是圆玄道观,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直接管理。属花都区管理的有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有11个宗教活动场所(佛教4个、基督教7个)和5个宗教活动临时地点(伊斯兰教1个、基督教4个)。是年,纳入规范管理的民间信仰场所27个,其中5个纳入登记编号管理。全区有宗教教职人员87人,有信教群众6.96万人。(张玉娴)
【民俗文化】
2023年,根据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掌握的情况,花都区有526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洪秀全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藏书院村谭氏宗祠、茶塘村古建筑群、塱头村古建筑群、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冯云山故居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6处;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45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49处。是年,花都区博物馆有藏品8976件/套,其中文物藏品5283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62件/套,一般文物5217件/套)、非文物藏品3693件/套。文物大多数是祠堂、书院及宅第民居等明清砖木结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也较多,时代特征突出。此外有少量古遗址、古墓葬。全区共有革命文物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洪秀全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冯云山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王彭楼;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花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花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区级文物保护登记单位6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九湖乡农民协会旧址、王福三墓、元田村农民协会旧址、知行农民协会旧址、连珠村任氏宗祠。2023年,花都区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9项、区级2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11人、区级29人;国家级传承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3个、区级传承基地5个;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项,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项。
·盘古王民俗文化节·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盘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蕴涵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宏大胆识。花都区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作为广州市“一区一品”项目,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已经成为花都区人民的一项特色传统民俗活动,既是全区民间文化的盛宴,也是花都经济和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宣传和展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至十五,盘古王民俗文化节在“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狮岭镇的盘古王公园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香客云集花都区狮岭镇盘古王山下的盘古王庙前,自发的来祭拜始祖盘古,为家人、朋友和祖国祈福安泰与繁荣。2023年9月24日,花都狮岭盘古王民俗文化节在狮岭镇盘古王公园开幕,近千名市民共同参与此次盛会。活动分为“拜盘古祈永昌”大型祈福活动暨民俗文化展演、巡游表演、盘古民俗文化街、狮岭发展史展览、盘古王诞历程回顾展、“万民同贺盘古诞”、竞烧盘古王头炷香等7大板块,全面展现花都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盘古民俗文化。
·御史大王诞·
新华街三华村的水仙古庙是御史大王何昶的供奉之地。他是晋金吴上将军侍御史,生在唐代末年,后晋时做侍御史。徐氏族人为感激何御史的守信,兴建水仙庙供奉御史大王,并将九月初九定为他的诞日。每年这一天,宗族会在水仙古庙前搭棚演戏、舞狮、游灯、聚餐等,成为村中节庆活动之一,流传有“九月九,三华店佬舞马骝”。但这个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消失。2023年,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为深入挖掘“御史大王诞”的文化意蕴,发挥好传统民俗节庆在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三华村以全新的面貌复苏御史大王的故事,传承和弘扬三华村的传统民俗节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感受御史大王诞的乡村文化底蕴。10月21—22日,新华街三华村举办首届“御史大王诞”民俗节,三华村徐氏各大宗亲、花都区民俗文化传承人、三华村村民和海内外乡贤代表以及各界人士齐聚,传承和传颂御史大王与三华村徐氏先辈共建的守信精神。本次民俗节活动共分汉服文化传承活动、三华粤曲专场、大王巡游、文艺汇演四大环节,活动有汉服展示、粤曲演唱、醒狮表演、武术表演、重阳节敬老孝亲聚餐、烟花秀等,还设置国学、非遗、文创展示摊位,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重现、传承和弘扬三华村的传统民俗节庆。
·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花东镇九湖村王氏大宗祠,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该祠面宽25米,进深40米,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较为罕见的七级台阶大宗祠。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因是大革命时期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成立地,也是花县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故名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广东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阮啸仙、刘尔崧、黄学增及花县农运领导人王福三、陈道周、梁伯舆等曾在此开展活动。2023年6月8日,“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农运初心,精神永驻’主题陈列展览”项目被列入“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展馆以九湖村王氏大宗祠为建筑主体,展馆分4个部分、8个展厅,主要陈列展示花县农民运动的萌芽、发展与高潮。展厅内设有农民运动先驱的雕像以及烈士墙等场景,供游客参观学习和缅怀。11月,该旧址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
·骆公家宴·
又称清一品宴。属于传统广府宴席的一种,一般包括请客、设席、摆席、席间、退席等五部分流程。该宴是根据晚清名臣,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骆秉章饮食喜好而制作。后经骆秉章第六代嫡裔骆鼎在一百多年来传承和丰富的基础上,结合骆秉章生平事功、轶事典故和家风家训等,不断整理挖掘和推陈出新而来。全宴菜式20多种,使用荤素原料超过50多种,含菜肴、主食、汤、粥、糖水、果盘等,辅以三道茶,所有菜式均暗合骆秉章为人处世哲学和文治武功事迹,就餐者可以从中汲取其求学、做人和为官之精要,勤奋、敬业和廉洁之节操。2023年4月,被列入花都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都面塑·
俗称“面人”,始于清末,源于“面人汤”,其风格流派由近代面塑艺术家汤子博(1882—1971)创立,流传至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是以面粉、糯米粉、水、食盐、油等原材料混合揉制,蒸制成熟面团,经上色后用手和工具,经捏、搓、揉、掀等36种手法,来塑造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平面、浮雕、立体作品的艺术。花都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2023年4月,被列入花都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汤静林)
【花都美食】
花都的美食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无论是传统的粤式美食,还是各地的特色小吃,都能在花都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为主的花都饮食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川菜、湘菜、滇菜、东北菜以及西餐、东南亚美食逐渐融汇到花都人的食谱中。21世纪开始,新的美食不断推陈出新,各地方菜系的茶楼酒家、街头小食夜宵等食肆、摊档遍布各个街镇,满足人民不同的口味。随着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少从前的美食又重新焕发生机,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都区传统的本地特色美食有梯面山水豆腐花、云海阁烧骨、臭屁醋等。2020年12月,臭屁醋、炭步鱼面等入选花都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3月,骆家公宴、广式月饼制作技艺(花都)、花山炒米饼制作技艺、花都烧骨制作技艺、水圆仔制作技艺入选花都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地方志办)
经济社会
【经济运行向好】
2023年,花都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成立“1+1+1+22”经济调度专班。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80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6.8%。全社会用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6%,增速全市第一。投资支撑力持续增强。新签约高景、赛拉弗、五冶华南总部、蓝海机器人等217个项目,比上年增长44.7%,其中百亿级项目18个;中铁四局南方总部等19个项目落地,采埃孚广州电子工厂等83个项目全面开工,金钟汽车零部件等55个项目封顶,玉湖冷链等25个项目投产。全区工业投资达1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全市第一。消费拉动力有效提升。出台汽车、商品房等促销措施,带动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33.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3亿元,比上年增长8%。举办中冠联赛总决赛、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热雪奇迹全国滑雪公开赛、全国省会城市乒乓球比赛暨省区市友好城市乒乓球邀请赛等系列大赛,创建4个国家A级景区、1个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科技创新力加速释放。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56位。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新增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入库13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953件,比上年增长38.7%;蓝海机器人被认定为广州未来独角兽企业,实现花都区近五年未来独角兽“零”的突破,4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种子独角兽企业。累计发放各级人才绿卡超3万张。
【产业能级提升】
2023年,花都区新能源产业破局成势。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转型,东风日产20万辆新能源车制造项目顺利投产,全新纯电车型启辰VX6发布,氢能源车型启辰大V氢境正式运营,新能源汽车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7.8%、83.8%。采埃孚广州技术中心开业,滴滴自动驾驶、联友智连、北醒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提质发展,获批全市第二个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区。谋划超10平方千米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高景项目创下“拿地即动工、75天投产”的业界奇迹。临空低空产业聚链成群。GAMECO、新科宇航保持30%以上的增速,美华航空、顺丰、京东、中远海运等相继建成运营,极兔、菜鸟、伊康纳斯等加快建设。飞盾科技、海亿通用航空等项目成功签约,通航综合保障基地、低空经济产业园有序推进。传统产业活力焕发。皮革皮具产业获评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国美都”化妆品总部集聚区主体工程竣工,狮岭时尚智造产业园顺利动工,成功举办第二届广州花都时尚节、第三届中国美都化妆品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电器研究院等3家企业入选市“四化”赋能平台库,106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创新驱动发展】
2023年,广州北部增长极战略跃升。市层面相继出台《关于支持花都区打造广州北部增长极的实施意见》《广州北部增长极(含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空港及周边地区(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未来广州北部增长极将建设成为“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及配套工程、安置区征拆全部完成,花山镇、花东镇、新雅街共12个村完成征拆,交地超1333.33公顷,摇珠定房超1.1万套,村民提前一年入住新居,开创国家重点项目“边征拆、边建设、边交楼”的良好示范。地铁8号线北延段开工建设,广清永高铁、广珠澳高铁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前列。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累计成交配额2.2亿吨,成交金额62.1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入选全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全省首创碳账户体系并在全市推广,全国首笔碳信用报告融资贷款成功落地。全市率先开展“金融村官”综合试点。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22亿元、19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增长25%以上。国资国企改革蹄疾步稳。智都集团、花都城投两家区属国企获评AA+主体信用评级,智都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在北交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债券的企业。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明显。全国首创农户信用绿码,入选全国“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建立“五证联办”常态化服务机制,办证时间由40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率先实现建设项目“验登合一”,打通竣工联合验收到不动产登记的“最后一公里”。出台亲商助企二十六条措施,协调解决国光、马瑞利、华狮等一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存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超4.9万户,比上年增长53.6%。
【社会民生发展】
2023年,花都区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全面兑现十件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六中花都校区、花都中轴线学校、黄广牛剑高中部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引进广外附属花都学校,新建成6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新增加2700个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公办小学学位。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全省第一,获授全国首批“青少年研究基地”,花东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入选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国考”全国排名第五,花山镇、花东镇卫生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乡镇百强卫生院。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完成工程建设,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加快建设。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县级公共“一级图书馆”,《七彩绳话》获全国“金画眉”明星儿童剧。花都健儿在2023年世界跳绳锦标赛中斩获14枚金牌。全国道德模范赖宣治工作室揭牌成立、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黄广教育集团梁润佳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坚持就业优先,建成3个零工市场、25个就业驿站,城镇新增就业超1.36万人。坚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筹集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6504套。呵护“一老一小”,建成251个颐康服务站、覆盖全部村(居),成功创建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困境儿童、孤儿等救助保护持续强化。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持续巩固。“10号工作室”作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典型案例受邀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向全世界介绍。全区案件类警情、立案数双下降,破案数、破案率双上升,实现“两降两升”;非煤矿山“零事故”,森林消防“零火灾”,三防工作“零伤亡”,入选首批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创建试点城市,花城消防救援站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表彰为执勤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室获评“全国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DNA实验室获评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食品安全连续7年获市综合考评优秀等次,食药环案件立案数、破案数实现双提升,获公安部嘉奖、贺电。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重复信访积案办结率均为100%,居全市第一;国家信访局登记求决类信访初件降幅全市第一。大力盘活存量资产,兜牢“三保”底线,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梁明辉、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