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卫生健康局关于政协第十一届花都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033号提案答复的函
花卫函〔2024〕54号
贺立新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花都区建立长期急救知识培训机制的提案》(第3033号)收悉。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卫健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区委宣传部、各镇街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长期培训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依托各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适时组织辖区各单位、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基本掌握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流程,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依托区红十字会,建立健全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以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不断强化群众参与现场救护的意识,提高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依托各医疗机构持续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如区人民医院AHA培训中心、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技能培训中心等,每年定期组织全区各医疗机构开展院前急救培训,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急救水平,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二、有计划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
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年通过120医疗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健教等部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卫生应急培训和AED培训。区120医疗急救中心重点针对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和医学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开展演练。每年依托“羊城工匠杯”比赛,广泛开展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全体急诊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术培训,“人人参与、人人过关”,以赛促培,以培促用。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季节性、文旅、集会等场景,如夏季防溺水、冬春季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景区跌打扭伤、人员聚集踩踏等突发应急情况,错时、差异化开展有针对性、广泛性、全覆盖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培训。区红十字会面向社会企业、工厂、养老机构、政府部门、旅游体育、消防、学校幼儿园、物流、急救协会和其它社会组织等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和演练,群众学到了实用的现场救护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2021年-2024年6月,我区共开展了107期急救知识培训班(其中急救员证培训班60期,初级急救员培训班20期,急救知识讲座29期),培训6880人,志愿者约388人、企业2813人、村居406人、老师和学生1730人、机关人员1543人。
三、利用政府网络资源,多样化培训形式
(一)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凝聚宣传力量。积极主动对接区融媒体,对我区科普急救知识的有力措施和积极成效进行采访报道。充分发挥新媒体受众多传播范围广等优点,利用“广州花都发布”“今日花都”等平台加大急救知识宣传力度。区属媒体发布《广州北站新增“神器”关键时刻能救命!》《3-5分钟内可取!广州拟出台“救命神器配置规范!》等信息,持续推动急救相关资讯深入人心。
(二)丰富宣传培训渠道,全面开展社会宣传。统筹指导相关职能部门精心设计急救资讯相关宣传标语,发动各镇街、职能部门同步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开展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相关镇街开展多种形式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2024年广州市健康社区(村)居民急救技能提升活动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急救知识传播行动。
(三)运用多种有效的培训形式,激发参与乐趣。为提高参训人员积极性和讲座互动性,培训结合多媒体投影教学、案例分析、模拟现场情景演练,边讲边操练,人人动手,手把手传教。讲座现场还穿插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做到人人动手,通过培训和演练,学到了实用的现场救护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区红十字会通过抓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选派优秀救护员积极参与各级师资培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应急救护师资进行严格管理、考核和注册,督促师资不断提高自身授课能力和水平。目前,花都区有30余名持有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证。
下一步,区卫健局坚持以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目标,持续推进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社会面群众宣传教育,并结合您的建议意见,加强同财政、红十字会、社会救援等相关部门、组织联合,进一步加大社会面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建立多部门长效协作机制。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应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bet365亚洲官网 卫生健康局
2024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