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亚洲官网

统计公报_2005年bet365亚洲官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bet365亚洲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bet365亚洲官网 > 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2005年bet365亚洲官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6-04-13 10:33    文章来源:区发改局     【 字体:   】  访问量: -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第一”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紧抓机遇,努力构建和谐花都。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运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项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上新台阶。2005年花都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均实现新突破,全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增速创十年来的历史新高。初步统计,2005年,花都区生产总值30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170元,比上年增长19.9%,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5969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19.06亿元,同比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197.90亿元,同比增长27.1%;第三产业增加值86.20亿元,同比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29:65.28:28.43,与上年相比,一、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01个百分点和2.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6.6%和13.9%。

  

  财政税收增速喜人。花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财政与税收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67亿元,增长28.8%,按税种分,其中:增值税3.60亿元,同比增长34.5%;营业税3.61亿元,增长17.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9350万元和5825万元,增幅分别为20.5%和33.8%。2005年全区国税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收3.89亿元,增长23.91%;地税收入13.77亿元,同比增收2.81亿元,增长25.6%。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一般预算支出17.22亿元,同比增长21.4%。各项支出中,支出最大的是教育事业费支出2.91亿元,同比增长11.5%;支出增幅最高的是社保支出和基建支出,分别增长303.1%和149.7%。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95亿元,同比增长46.6%;农村(含集体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额18.86亿元,同比下降18.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2%。

  投资重点向城镇倾斜,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和农村非农户投资的施工项目全年230个,完成投资额51.91亿元。在这51.91亿元投资额中,外商、内资、港澳台商投资比例为46.4:44.1:9.5,以外商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内资企业投资中,以私营个体投资最多,占内资投资额的58.4%。从投资项目所属行业来看,仍以制造业为主,投资额37.48亿元,占72.2%,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22.22亿元,增长27.4%;第三产业投资额为9.03亿元;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为0.1:82.5:17.4。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至2005年末,越堡水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新研发中心及新上发动机项目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25.1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10.1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1%。

  

  二、主要行业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除种植业受洪涝灾害影响产值下降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3.11亿元,同比增长1.0%。种植业产值16.82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花卉业产值7.45亿元,同比增长31.1%;蔬菜产值5.6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林业产值0.69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产值6.76亿元,同比增长0.7%。渔业产值7.20亿元,同比增长0.3%。农业服务业产值1.64亿元,增长31.8%。

  

  农田保护政策得到切实执行。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17万亩,比上年多1.01万亩,增长1.9%。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4.05万亩,与上年持平;以花生、甘蔗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4.75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增长36.5%;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其他作物面积24.37万亩,同比略降1.1%。

  

  主要农产品产量

  

  

  项目

  单位

  2005年

  增速%

  粮食产量

  万吨

  9.11

  -0.8

  水果产量

  万吨

  2.21

  -13.3

  蔬菜产量(含瓜类)

  万吨

  25.32

  -3.0

  花生产量

  吨

  3523

  4.3

  盆栽观赏植物

  万盆

  1059

  30.9

  猪肉产量

  万吨

  1.83

  22.8

  牛羊肉产量

  吨

  74

  -7.5

  家禽肉产量

  吨

  20520

  1.0

  禽蛋产量

  吨

  2787

  -24.1

  水产品产量

  万吨

  5.44

  1.3

  

  

  工业成绩斐然。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21.02亿元,同比增长32.9%,增速比广州市平均水平高17.5个百分点,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7%。“十五”期间我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比广州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1.1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80.5%,拉动GDP增长1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52.74亿元,增长40.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400.28亿元,同比增长62.7%;轻工业产值152.45亿元,同比下降7.9%。重工业比轻工业发展快。

  

  支柱产业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产值362.69亿元,比2004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3%。规模以上企业中:汽车行业产值335.41亿元,同比增长137.2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6.5%,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3%,其中汽车整车产值302.31亿元,零部件产值3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3%和125.1%;全年规模以上皮革皮具业产值24.3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金银首饰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额逐年递升,2005年金银首饰产业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27.5%,在2005年我区出口产品中,金银首饰类出口2410万美元,同比增长51.3%。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达16.51万辆,同比增长154.5%,摩托车产量11.02万辆,同比增长53.2%。我区传统产品布和服装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8.7%和1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

  计量单位

  2005年

  增速%

  布

  万米

  15102

  -8.7

  服装

  万件

  7726

  -10.7

  天然皮革包、袋

  万个

  1432

  40.2

  水泥

  万吨

  332

  20.1

  汽车

  辆

  165074

  154.5

  摩托车

  辆

  110244

  53.2

  自行车

  辆

  304486

  -26.6

  组合音响

  部

  159331

  -5.7

  眼镜

  万付

  3063

  21.1

  

  

  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18.1%,比上年高16.0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40.60亿元,增长45.7%;实现利税总额509.43亿元,同比增加192.55亿元,增长60.8%;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9.97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20万元/人。

  

  建筑业良性发展。2005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同比增长38.6%;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年末拖欠工程款8242万元,比上年减少5.88亿元,降幅达87.2%。

  

  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进一步提高。至年末,营运车辆达7791辆,其中货车车辆6924辆,客车车辆867台,均比上年增加。全年货运量达1708万吨,货运周转量5084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7.0%;全年客运量52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9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5.7%。

  

  区内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居民出行条件更为便利。2005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171台,营运线路由上年的17条增至23条,营运里程增加了50公里,达到397公里。

  邮政、电信业稳健发展。邮政业务总量3779万元,同比增长10.75%,共发送各类函件495万件,包裹9万件,特快专递19万件,其中特快专递的发送量同比增幅高达64.5%;至年末,本地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达32万户,比上年多5万户,增长18.5%;2005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年末达60万户,比上年增长20.0%。

  国内商业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零售额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餐饮业23.50亿元,增长12.0%。商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达124.64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批发额52.93亿元,同比增长3.4%。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31.70亿元,利润总额327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1%和184.5%。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类值来看,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汽车类、食品饮料烟酒类。

  

  对外贸易取得佳绩,利用外资减少。全年外贸出口总值9.02亿美元,同比增长39.5%;进口到货6.38亿美元,增长27.3%。利用外资项目97项,同比减少23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2亿美元,同比下降13.4%。从出口商品分类看,我区的主要出口产品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出口最多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人造花类出口值为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7%,但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6.9%下降到25.5%,降幅为1.4个百分点;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类出口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39.6%;塑料及橡胶制品9989万美元,同比增长41.2%;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皮革皮具出口大幅增长,2005年出口额达8259万美元,增幅为99.7%,增长接近一倍。从出口地区来看,出口数额最多的地区仍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3.8%、17.8%和11.5%;出口升幅最大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出口额同比增长1.06倍。

  

  房地产业增势喜人。2005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幅同比扩大了21.9个百分点。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了民间投资一枝独秀的局面。民间投资15.68亿元,占房地产投资额的82.3%,比上年收窄了8.1个百分点;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异军突起,投资比重由上年占7.9%的比例上升到16.8%,扩大了8.8个百分点。

  

  商业用房继续猛增。全年用于住宅的投资14.93亿元,同比增长32.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8.3%,仍是房地产开发的主打产品;广州新白云机场的带动使我区商业营业用户的投资持续升温,以商铺、写字楼为主的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1.99亿元,同比增长40.1%。

  

  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势迅猛。由于上年竣工面积的减少,今年房地产实际交楼面积和销售额下跌一成半至两成左右,但预售面积和预售额分别上涨52.0%和134.1%。其中住宅预售均价和商业用房预售均价分别达3300元/平方米和7947元/平方米,每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多1059元和4757元,增幅高达47.3%和149.1%。

  

  旅游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本地品牌的宣传力度。2005年城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数379.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其中过夜旅游者145.36万人次,占旅游者总人数的38.3%。旅行社接待游客总人数16.21万人次,同比增长23.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5.76万人次,占97.2%。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89.5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全区旅游业总收入为13.77亿元,同比增长5.3%。

  

  金融运行持续平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合计29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9.70亿元,同比增长22.3%。年末贷款余额106.92亿元,比上年增2.7%,其中消费贷款余额35.85亿元,同比增长16.1%,消费贷款中,住房贷款余额33.22亿元,同比增长23.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公用事业不断发展。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19.22万立方米,全年采水7016万立方米,用水5958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739万立方米。全年供电量28.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工业用电21.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生活用电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1%。

  

  污水处理和城市绿化美化有所加强。全年处理污水700多万吨。至2005年底,我区绿地面积达到2251公顷,绿地覆盖面积254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426.5公顷。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度加大。2005年依法取缔非法小污染企业59家,关闭排污设施不完善的电镀厂和漂染厂7家,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对河流、水库水质的污染。通过对大气、水质、噪声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大多数指标反映出我区整体环境好于上年。城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二氧化硫为0.044mg/Nm3,二氧化氮为0.038 mg/Nm3,可吸入颗粒为0.085 mg/Nm3,均比上年下降,并符合国家大气质量环境二级标准;水质好转,全河段水质的平均污染指数为0.54,比2004年下降0.19。秀全水库和芙蓉水库的水质较好,所有项目年均值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各类噪声与上年相比也有轻微下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2005年全区共破获刑事案件3520宗,比去年上升13.6%,其中侦破命案34宗,破案率达到了87.2%,破案率在广州各区名列第三;查处治安案件2528宗。破获贩毒案件91宗,抓获吸毒人员1344人。

  

  四、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凸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擎天高材料工业园、金大基因工业园、芙蓉博士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承接海内外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载体,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区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187家。全年35个优秀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1项,市级8项。

  

  教育系统创建省“教育强区”成绩显著。新华、花山和狮岭镇先后成为省教育强镇(街),14所中小学、幼儿园顺利通过省一级学校(园)的评估验收。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多媒体教学平台514个,比上年增加364个;全区中、小学电脑数9611台,进一步缩小了与广州市先进区的差距。

  

  2005年,全区共有幼儿园92所,在园幼儿1.61万人;小学110所,在校学生8.3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5.37万人,其中:初中学生3.81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02%;高中学生1.56万人。2005年高考录取人数3604人,录取率达88.7%,比上年高出1.4个百分点。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全区公办中小学校在职教师6250人,其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比例99.85%;中学教师2940人,学历达标比例97.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165人,占中学教师的73.6%。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设施档次不断提升。2005年,洪秀全纪念馆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景区的评定,与资政大夫祠共接待游客32.83万人次。区图书馆争取到各级领导部门的经费支持,全年增加藏书12万册,接待读者51.11万人次,图书流通近29万册次,汽车图书馆下乡服务36车次。区电影公司全年共发行影片370套,累计放映1584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开展卡拉OK、电影、舞会等广场活动260场次,大型文艺演出15场次,送戏下乡45场次,参与观众达60万人次。

  卫生事业在农村有新突破。至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农村卫生站179个,病床数1882张。年末,我区有卫生技术人员2326人,其中执业医师807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注册护士939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6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开展群众体育竞赛30多项(次),组队参加广州市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21项(次),共有5万多人次参与。全区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竞技体育也取得丰硕成果,我区籍运动员取得国际比赛奖牌8枚,其中金牌5枚;全国赛奖牌49枚,金牌31枚;省级比赛奖牌64枚,金牌40枚;市级比赛奖97枚,金牌53枚。全年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51名。2005年,我区承办了第四届世界毽球锦标赛,提升了我区的知名度。

  

  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区参加养老保险6.37万人,失业保险6.80万人,生育保险1.12万人,工伤保险3.52万人,除生育保险人数下降6.3%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人数依次增长11.5%、9.5%和17.4%;社保收缴率达99.75%。

  

  至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单位14个,床位723个,收养各类人员655人。全年接待求助人员874人,实际受助722人,其中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87人。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提高:城镇低保标准调整为300元/月;农村低保户调整为170元/月。

  

  五、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缓慢增长。2005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63.03万人,比上年增长0.3%,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6。家庭户均人数3.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1万人,占总人口的31.6%;农业人口43.12万人,占总人口的68.4%。全年人口出生率10.24‰,死亡率5.40‰,自然增长率4.84‰,分别比上年上升0.65、0.40、0.25个千分点。

  

  劳动就业情况总体稳定。2005年,全区从业人员有47.21万人,比上年增长7.1%。从单位登记注册类型看,集体企业从业人员最多,有16.0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1%;其次是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6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6.2%;外商投资单位、港澳台投资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15257人、46111人,分别增长179.4%、39.8%,“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共占全区的13.0%。从行业分类来看,从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占比例最大,达47.2%,其次是农林牧渔行业从业人员,占28.5%。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同比分别上升8.5%和8.6%,所占比例也分别上升0.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项目

  单位

  2005年

  2004年

  增长(%,百分点)

  从业人员合计

  人

  472103

  440923

  7.1

  第一产业

  人

  134428

  129841

  3.5

  第二产业

  人

  237590

  218914

  8.5

  第三产业

  人

  100085

  92168

  8.6

  构成

  %

  100

  100

  

  第一产业

  %

  28.5

  29.4

  -0.9

  第二产业

  %

  50.3

  49.7

  0.6

  第三产业

  %

  21.2

  20.9

  0.3

  

  

  登记失业人数轻微上涨。2005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920人,登记失业率为0.79%,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26550元,比上年增长18.7%。全社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1023元,同比增长12%。2005年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4元,同比增长3.8%,家庭人均总支出14806元,增长17.9%,其中消费支出10148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4元,同比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占61.3%。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11元,同比增长6.7%,家庭人均总支出5797元,同比增长25.5%,其中生活消费支出4881元,增长21.5%。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2%,农村居民为45.3%。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日益改善。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24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20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6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1平方米,增幅为4.7%。

  

  “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00年

  增长%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3031616

  1559180

  95.2

  14.3

  工业总产值

  万元

  7210202

  3111533

  132.0

  1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718638

  275315

  161.0

  21.2

  其中:房地产开发

  万元

  190573

  97114

  96.2

  1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956966

  475518

  101.2

  15.0

  预算内财政收入

  万元

  119688

  34389

  396.0

  37.8

  外贸出口总值

  万美元

  90237

  23827

  278.7

  30.5

  实际使用外资

  万美元

  20220

  4983

  305.8

  32.3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万元

  1896955

  861588

  120.2

  17.1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原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表中,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4.公报中部分指标的同期对比基数采用了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

  5.人口数为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人口数。

  

  

  

  执笔:梁  红

  审核:姚晓群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