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
砥砺奋进开启新征程 对外贸易构建新格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广东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勇于探索、敢于争先,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贸易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广东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率先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外贸大省地位巩固
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大力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桥头堡”作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1949-1978年,广东实行集外贸经营与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统负盈亏的外贸体制,由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这一时期,广东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发展缓慢。197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15.9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7.7%。
1979-2000年,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对外贸易先行一步,率先实施“外贸大包干”改革,进出口总额于1986年首次跃居全国首位。随后,广东率先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度、建设外贸出口基地、进一步向地市一级下放外贸经营权、增设对外贸易口岸,广东对外贸易飞速发展,1979-2000年,年均增长23.7%,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8.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于1987年突破百亿美元,199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历史峰值,达40.9%。
2001-2011年,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基本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这一时期,广东继续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2004-2007年,一年踏上一个新的千亿美元台阶,到201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9133.3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总额5317.93亿美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7.3%。2001-201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强对外贸易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外贸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2013年广东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1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851.03亿美元,是江苏(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二)的1.6倍,占全国比重达23.5%。
二、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民营企业渐成主力
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由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由最初的以国有企业为主,到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再到民营企业渐成主力,多种经济类型平等竞争,共同发展。1991年,广东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343.5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5.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76.5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3.6%。1995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532.1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1.2%,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成为广东第一大进出口经营主体,随后保持快速发展,到2006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例达到历史高点65.5%;2007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157.6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8.3%,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至2011年,广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11.4%、26.4%和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对外贸易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广东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17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至2018年,广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5.7%、48.9%和45.2%,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广东第一大进出口经营主体。2012-2018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0%,比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9.5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一般贸易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广东对外贸易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以一般贸易为主,兼有少量易货贸易和边境贸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形成以一般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为主,补偿贸易、租赁贸易、易货贸易、转口贸易等为辅的局面,极大促进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广东经济增长注入活力。1991年,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71.85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8%;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08.10亿美元,占20.6%;其他贸易45.26亿美元,占8.6%。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广东加工贸易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实现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由“世界加工厂”向“中国制造”转变,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有工业体系,有效地带动广东加工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至2011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207.4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5.1%;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077.35亿美元,占55.6%;其他贸易848.56亿美元,占9.3%。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大扶持企业创新研发,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一般贸易比重稳步提升。2016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4162.80亿美元,首次超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3.6%,2018年该比重提升至47.1%,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分别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6.6%和16.3%。2012-2018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9%,比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4.4个百分点。
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以前,广东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占出口额的六成以上。改革开放以后,广东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带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蓬勃发展,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出口的中坚产品。1993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6.6%;2004年突破千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7.7%;2011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597.19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67.6%,比重自2002年起稳定在60%以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稳步提高,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广东出口增长的新产业集群,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提升。199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3.7%;2006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4.6%;2011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975.2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7.1%。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快推动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着力外贸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该类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额快速增长。2018年,广东计算机集成制造产品出口达36.18亿美元,2012-2018年年均增长10.9%,比同期全省出口年均增速高7.7个百分点;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出口30.25亿元,年均增长10.4%,比同期全省出口年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13.77亿美元,年均增长22.1%,比同期全省出口年均增速高18.9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伙伴更趋多元,“一带一路”积极推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日本及港澳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与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与广东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20世纪60年代,与广东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80多个,1978年增至145个,至2018年则超过240个。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利条件,加快与港澳及邻近地区贸易,亚洲地区外贸优势明显,至1991年,亚洲市场外贸进出口比重占88.3%,港澳地区占80.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广东积极开发拉美、中东、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攀升。2002-2011年,广东对非洲贸易额年均增长32.3%、对拉丁美洲年均增长27.6%,对欧盟和东盟年均分别增长17.8%和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继续加快粤港澳合作进程,推进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并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总额达到1784.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6.4%。其中出口1749.7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7.0%。2018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445.0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51.5%,年均增长7.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6.4%提升至2018年的22.5%。
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广东对外贸易必将乘势而上,继续引领,再创辉煌。
广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