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
花都区“十三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专家解答)
在当前宏观产业发展背景下,面对当前花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花都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领域,以及制造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在重点产业发展上,《规划》按照既要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也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同时还要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进行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上,《规划》按照引导制造业空间合理发展,明确西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方向的思路,明确了“东精、西拓、北优、中调”的空间布局思路。《规划》还有系列亮点,引导花都制造业在“十三五”期间健康发展。
1.指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将成为花都区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
结合当前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规划》认为“十三五” 期间,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将高度融合,传统产业的存在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将极大地改变,呈现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企业将更多地通过网络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地区的配套协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由多个企业高效、快捷合作完成;制造生产过程朝向智能化发展,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同时,新趋势将催生一批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工业部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系统、生物制造和低碳制造等新兴领域将引领原有工业实现升级,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2、明确花都制造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规划》明确提出,应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提升皮革皮具、视听设备、珠宝加工、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的品牌知名度,促进高附加值环节的不断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创新,花都区在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应大力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规划》提出应围绕本地及周边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相应的新材料产业等。为了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规划》还提出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配套发展。
3.明确“东精、西拓、北优、中调”的花都制造业布局新思路
为促进制造业合理布局,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等,《规划》提出了“ 东精、西拓、北优、中调”的空间布局思路,明确东部依托金田工业区、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金谷工业区、花都经济开发区和北兴工业区的现有条件,对现有工业园区内与空港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金田工业区及北兴工业区)逐步向外围转移,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精细化发展。西部引导赤坭地区逐步向东北、西南拓展,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及配套产业园往西南方向发展,炭步地区向西北方向发展并与汽车产业基地连成片,形成连接机车制造园区、赤坭工业园区、汽车产业基地、炭步工业片区的西部先进制造业区域。北部依托现有狮岭皮革皮具产业聚集园区、芙蓉工业区和花山华侨科技园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园区空间结构优化组合。中部“杨屋工业区”和“三东工业片区”由于紧邻中轴线CBD和北站商务区,制造业与区域发展定位不相符合,采用市场手段,将该区域制造业逐步向外围转移,发展现代服务业。
4.提出“倒U 形”的制造业整体空间布局结构,明确了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花都区“一轴四带多组团”的空间功能布局结构,结合“十三五”时期花都制造业布局思路等,《规划》提出了“一带两核三区”呈倒“U”形的制造业发展空间格局。“一带”为花都制造业发展集聚带,“两核”为花都制造业发展动力的两个核心,“三区”为先进制造业、临空制造业和特色制造业三大产业功能区。根据花都“十三五”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依据花都制造业布局思路以及总体空间布局,在对现有园区整合、改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性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明确了汽车、飞机制造及维修等重点产业发展的重点集聚区。
5.明确花都必须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不但要培育新的产业,还要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技术改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式。《规划》提出,花都必须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企业通过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而且不需要再铺新摊子,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推动“机器换人”以及“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产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有效的生产成本,缓解企业发展的压力,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