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全覆盖
——区政协就助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开展民主监督
8月2日,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结合袁晓雯委员提出的《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夯实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建议》提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区政协副主席陈为文,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有关领导,区政协部分政协委员,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察看了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听取了相关负责人所作的情况介绍。座谈会上,区民政局汇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区政协委员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基本情况
区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统筹大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具有花都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及时性、有效性、可及性、精准性。坚持以“一张网部署”强化高位推进的组织体系,成立以区领导为总召集人、民政部门牵头、多个专项救助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席会议,通过每年召开会议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纳入重点审议内容等方式,共同研究制定工作规划、解决制约大救助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凝聚强大工作合力。截至7月,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2042户4293人、低保边缘家庭189户514人、特困供养人员615人;今年1-7月,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补贴资金7391.82万元,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37人次,成功为83名特殊困难受助对象找到亲属并回归家庭,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
一是社会救助共享信息有待进一步整合;二是“人户分离”协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流浪人员“跑站”现象有待进一步整治。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全面覆盖推动转型升级。围绕实现“覆盖全面”目标,及时调整制度定位、政策目标和工作举措,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转型升级。一是优化功能定位。在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促发展”作用,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帮助困难家庭和群众增强自主脱困能力,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二是扩大覆盖范围。落细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争取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同时进一步将救助保障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众走出困境。三是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为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少”困难人群,持续丰富完善颐康服务站功能,新建改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基本关爱服务清单。四是强化风险预防。用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市“穗救易”平台等工具,建立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和快速预警,提升救助服务网络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持续引入社会组织,灵活运作社区资源,围绕落实“分层分类”救助要求,做好救助对象分层和精准认定施策,拓展优化救助项目分类,提高救助效能。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联动,持续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二)综合高效推动系统集成。围绕强化“综合高效”救助,不断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系统集成,准确把握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和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提升区域“精准救助、寻亲服务、照料服务、教育培训、接领送返”一体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汇集政府、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引导相关部门及各镇街在区委领导下,推动党建和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统筹。进一步强化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推进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搭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综合平台。进一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站、救助站等服务设施,整合优化、协同配置各类为民服务资源,完善综合服务阵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救助帮扶。四是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利用小程序、新媒体等方式渠道搭建“微心愿”“寻亲栏目”等面向公众的救助帮扶信息平台。加强主动发现机制建设,以“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铁脚板摸排”高效识别“沉默的少数”,主动摸排发现无法提出救助申请的特殊困难群众,做到及时监测预警、查访核实,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三)精准救助推动机制优化。通过加强流浪人员信息共享、后续跟踪监管、严格资格审查、开展心灵救助,从而切实提高救助站的管理水平,有效解决“跑站”问题。一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恶意“跑站”流浪人员,建立黑名单,避免救助资源流失。二是健全社会救助链条。不能简单采用提供食宿和买车票遣返的方式,还应该建立后续跟踪监管机制,在救助站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对接,确保“应救得救”。三是明确救助标准。严格落实救助对象资格审查机制,尽量避免出现靠救助站吃饭的现象。四是注重正面引导。救助站与心理救助机构合作,向“跑站者”提供专门的心灵救助服务,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让他们最终自立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