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补弱项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根据花都区政协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区职业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目前,花都区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19所。其中,上级部门举办的职业院校16所,在校学生45062人,毕业生就业率86.4%。花都区属职业学校有4所,主要承担区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退伍士兵培训、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工作等职能,有专任教师348人、在校生5640人。这些职业学校不仅为地方企业培养众多优秀技能人才,也为高职院校输送大批优质学生。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区政府坚持把职业教育改革列为全区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落实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夯实了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责任分工,为我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2月,启动bet365亚洲官网 技师学院整合项目,拟将区技工学校、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整合为一所新的技工学院。目前该项目已确定校址,进入用地规划许可立项、报批阶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一是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学能力。近3年,区属3所职业类学校教师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50多篇,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各类大赛获国家级教育教学奖项26人次,获省级奖项70人次,获市级奖项160人次,获区级奖项128人次。二是持续推进校企合作。采取“校政企”三方合作模式,与农业局、区电商协会共建农村电商产业园实习实训基地;与风神物流合作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开设“风神”订单班;探索“厂中校”、“校中厂”新模式,通过共建课程、引进企业技术和工艺,工艺美术专业与广州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建立产教融合基地;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广州时尚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集团,理工学校加入广州财经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利用职教联盟的资源,加强校企融合发展,多渠道拓宽师生实践实训机会。三是优化专业布局。各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新动向,开设有幼儿保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制造与检测、数控技术应用、多媒体制作、农村电商与直播技术等十多个专业课程,各学校适时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提升,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
(三)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近两年,区职业技术学校和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选择升学平均约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75%,约25%的学生选择就业,就业率约98%,就业方向大多在珠三角地区和本市、本区就业,专业对口率约95%。2023年“3+高考”大专上线率约94%,本科上线率逐年攀升,已接近20%;其中区理工学校高职高考平均分高于全省平均分且处于广州地区前列。
二、存在差距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国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中,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依然不强,社会各方“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依然明显,特别是一些企事业单位“唯学历论英雄”,求职者达不到学历条件的,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软硬件基础能力建设不足。区属几家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校舍、学生宿舍的设施设备等均达不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学校住宿条件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直接影响学生报读;实训实操设备落后、故障多,难以满足学生的技能竞赛训练,无法顺应区域行业发展趋势,直接限制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和提质培优。同时,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近几年,语、数、英等公共基础学科教师严重缺乏,毕业生参加“3+证书”高考人数逐年增加。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职业学校激励机制缺乏,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积极性不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技术工艺等滞后于最新的行业企业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各自诉求不同,中职学校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存在小企业望而却步,大企业高攀不起等问题,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足。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广州市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设立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加强联动协作,积极申请并用足用好地方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等政策资金,查漏补缺、固强补弱,统筹推进学校校舍、教室和实验(实训)室标准化建设。特别是推进区技工学校、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整合项目早日建成,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健全校内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新设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力度,紧贴花都区“制造业立区”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等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盘活编制资源,用好“编制周转池”,加大“双师型”教师招聘、引进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教师岗位设置和评聘制度,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委托高校、企业培训、到企业挂职等形式,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协调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可给予“金融+税收+财政+信用”组合式政策扶持。政府搭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和乡土人才教学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探索“学校+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改革以及“1+X”证书制度,推进产教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适应我区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大正向宣传力度。要突出舆论引导,加大对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重大比赛活动、重要成果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消除“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偏差。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政府层面入手,在招录选聘、岗位安排、薪酬确定等方面,让职校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竞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