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专题视察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为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助力花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文江河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大花都区“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第1030号)组织港澳组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活动。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家飞,区政府副区长蔡启良,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区政协副主席、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局长陈为文,港澳组及其它组部分政协委员,区政协机关委办有关领导,主办单位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以及会办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花都开发区管委会、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局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走访广东国光电子有限公司和广州市中达祥模具塑胶有限公司,了解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现有培育措施下的发展现状,围绕如何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展专题视察。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有关助推我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引人留人机制”“完善培育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我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1.政策支持。我区6月27日印发《花都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从“引进、认定、成长突破、上市奖励、降低融资成本、优先保障用电、支持创新、支持用地用房、给与政治待遇等”十项措施加大奖补及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我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全市第3),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全市第4),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3家(全市第3),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2.梯队培育。按照梯队培育计划总体目标,建立272家的“专精特新”梯队培育企业库。在项目申报期,发动镇(街)、管委会等单位形成合力,进行点对点通知库内企业,做到应报尽报,重点支持库内的已获认定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层层递进,支持向更高一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3.强化宣传。对照往年申报标准,通过微信推送、会议等形式广泛转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测小程序,指导企业预测和自测。同时,先后邀请广州市工业信息化局相关处室领导及专家,举办“专精特新”培训会3场,参加企业代表300多家,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政策宣传力度。
4.优化服务。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区领导、街镇领导二级暖企专员直接服务,实行扁平化管理,对企业提出的诉求进行快速处理、扁平化服务。其中,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区上市办广泛发动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现有17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
(二)我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
1.资金方面。一是落实财政奖补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区“专精特新”梯队培育企业库入库企业优先推荐进入助保贷业务区扶持企业名单,并对通过区助保贷业务方式取得不超过50万元的利息补贴。二是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立专属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科技贷”“专利贷”等金融产品,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全方位助力企业降成本、增动力。截至7月末,智度供应链平台累计促进融资超600笔,融资金额累计超5亿元。
2.人才方面。一是给予入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分配入户指标3个、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配入户指标2个。二是培育领军人才。采用集中培训与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方式,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素质和水平。三是推动人才交流。优先支持、吸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突出贡献人员以及培育库中企业高层次人才进入到花都海豚俱乐部,为产业、人才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四是解决用工问题。主动对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工开辟招聘绿色通道,每年针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启动大型网络招聘会,将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聘信息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优先推送、置顶发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工问题牵线搭桥。
3.用地方面。我区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开发工作,结合花都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行业范围广、分布零散、产业链发展不健全等情况,按照花都区“一区一城一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利用政府储备用地、区国资资产、村集体留用地、低效工业用地等招商载体,高标准打造一批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业园,切实解决“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的用地问题,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引导产业相关联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优质企业的产业聚集,推动产业的全链条延伸,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三、我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近年我区“小巨人”企业大幅增长,但受国家申报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目前只有11家,今年我区新增2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比番禺区今年新增12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存在一定差距。“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反映出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二)资金、人才、土地短缺。一是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近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但多是政府引导下点的突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发展资金。二是人才短缺。受企业知名度、工作待遇等因素影响,高端人才对加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兴趣不高,企业的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很大制约。三是用地难。由于土地指标紧张,我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用地难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三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三)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不足。“专精特新”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虽然创新能力较强,但也面临应用技术不足、基础研究缺乏支撑、独立研发实力不够等问题。具有资金、技术等资源或渠道优势的大企业、科研院所等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协同合作仍相对不足,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创新融资发展方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交流、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沟通机制和平台指导。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健全引人留人机制。一是健全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我区高层次人才激励配套政策范围,增加“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住房补贴、个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申报名额,助力企业“引才留才育才”。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引导院校合理设置专业、控制招生规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园区、企业、学校三方共建,园区和企业及时、准确向学校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学校在园区、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车间,为我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二)完善培育体系。健全完善“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通过招商引资、宣传培训、精准服务等方式扩充我区“专精特新”企业库;围绕我区重点行业领域如声光电行业,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规划企业成长路线图,优化企业梯级培育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解读,让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共识。
(三)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深入研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适当引入优质第三方咨询机构,协助企业开展“一对一”申报辅导,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解决瓶颈问题,可以为企业提供解决意见、建议及发展诊断方案,指导更多具有成长性、带动性和基础支撑作用的潜在企业加快成长,更好地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聚焦我区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统筹整合政策资源,在空间保障、产业链对接、数字化赋能、平台支撑、上市培育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新一代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声光电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园区,深化产业协同,发挥集群效应。
蔡启良副区长指出,花都区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市第三,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其中汽车产业占花都工业产值的七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区发展,而目前正是花都积极拓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经济新赛道的机遇期,相关职能部门要抢抓机遇、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定制化招商”,加快布局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领域落地,建立院士工作站、人才工作站,强化重点领域科研人才、青年人才、能工巧匠的培养,打造完备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强化企业用地支持,同时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的宣传和相关专业人才培训。
陈家飞主席指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是我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将致力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多元生态,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紧盯企业发展需求,提高支持企业发展的差别化政策供给,打造高水平差异化的精准服务;二是靠前精准服务,在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平台搭建上持续创新,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要细化需求对接,专项推进解决;三是加快创新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探索转型升级的多重路径,推动我区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四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我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产业链以及香港的国际渠道形成一个产业闭环系统,高标准打造一批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