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开放广州民俗博物馆新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政协视察广州民俗博物馆新馆建设进展情况的简报
根据区政协2022年度工作安排,9月16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关于弘扬花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提案办理进行了专题视察。政协委员实地察看了广州民俗博物馆新馆项目进展情况,听取了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关于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区政协副主席李一霖、政协委员以及区政府、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新华街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活动。
一、基本情况
广州民俗博物馆是广州唯一一个市级民俗馆,总体规划面积约90亩,分为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新馆和水塘悠闲区共3个区域板块,按照4A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该馆紧邻花都“空铁融合发展核心区”广州北站,距广州市中心城区、白云国际机场和花都港均为20分钟车程。
广州民俗博物馆新馆占地54.54亩,建筑面积9062平方米,含周边的园林、广场、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新馆采用青砖灰瓦镬耳墙的岭南建筑外观,融入骑楼元素,新馆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是展馆。展馆分为陈列区、藏品库区和办公区。新馆主体土建工程2018年已完工并通过质监验收,目前正在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
二、存在问题
(一)国有资产长期闲置。广州民俗博物馆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2006年立项,2016年9月正式启动,2018年4月新馆主体土建工程完工并通过验收。但由于后续资金问题,导致无法对外开放。建成的场馆长期空置,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项目建设经费不足。目前区博物馆库房共有各类可移动文物藏品共计8972件(套),但因可移动文物藏品搬迁费、保险费、材料工具费、运输费、人工费等费用未纳入预算,这些藏品暂没有在新馆展出。同时,因文物征集资金不足,缺乏有展览价值的民俗文物。
(三)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广州市民俗博物馆周边道路交通不便、园林绿化缺乏、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足,现有场馆的展品以“实物+文字”呈现,很难让参观者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化认识中增强盘活闲置资源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解放思想、主动加压奋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推动广州民俗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工作,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公共文化资源资产,努力把“休眠资源”转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增量。要深刻认识建成开放广州市民俗博物馆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抓手,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要素保障,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
(二)联系实际,在真抓实干中理清发展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推动落实落地。要根据花都区“十三五”规划编制,把广州民俗博物馆项目列入区“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统筹建设,协同推进,狠抓落实。要强化真抓实干,各相关单位要对照年度任务、措施、责任、时限,“四张清单”,细化工作举措,研究和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确保专项行动计划落实落地。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文物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三)抢抓机遇,在三华村旧村改造项目中坚持多方联动、凝聚各方力量、整体合力推进。要突出抓总,用足高位势能,深入研究推进将广州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纳入三华村“三旧”改造,纳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年度计划,整合各方力量,为广州民俗博物馆项目创新突破奠定基础。突出抓重,充分挖掘资源,加快推进三华村的“三旧”改造工作,加强广州北站枢纽与三华村文化旅游之间的联动,把三华村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村和4A级景区。突出抓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坚持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结合,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交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四)守正创新,在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催生文化新业态。要紧紧围绕优化结构布局、完善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提高展陈质量、彰显教育功能等六个方面的博物馆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坚持落实责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建强队伍、开门办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抓好政策落实。要大力发展灰塑、珐琅、漆艺、粤剧等本土非遗文化,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厚植文化自信,凝聚前行力量。要创新利用方式,拓展活化路径,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注入新元素,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