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专题议政助推青少年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为深入了解在“双减”背景下我区青少年体育类校外培训事业发展情况,7月27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潘英俊委员提出的《关于规范花都区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提案》(第3006号)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议政活动。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胡标发,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港澳组及其它组部分政协委员,区政协机关委办有关领导,主办单位区教育局以及会办单位区民政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参观了广州乐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和bet365亚洲官网 奥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了解我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情况。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有关规范我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监管服务工作机制”“把好准入门槛”“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强行业服务”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我区青少年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为更好支持、规范我区体育培训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我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摸查全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经营范围包含“体育培训”的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共计225家。证照齐全、面向青少年开展培训的机构有107所(不含成人类),其中经营范围涉及体育类项目的有43家,暂时没有以纯体育类项目进行申报的机构。二是积极参与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对于今年6月份广州市体育局与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印发的《广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积极征集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共梳理报送9条修改意见。三是引入优秀的校外体育资源参与区内学校的课后服务。目前,有31家符合资质且能从事体育类培训的机构到学校参与课后服务。这些体育类培训机构按照学生兴趣和特长分别进入119所学校,开展了17个项目,服务学生约14000人,较好地满足了学校和师生需求。
二、我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及原因
由于没有明确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要求及监管部门,区内的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健全、场地安全隐患、收费标准模糊、师资稳定性不足等各类问题,存在原因如下:
(一)有效监管不足。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权责边界模糊,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有待理顺,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监督、管理涉及多部门,需要多部门协同共治。但在实际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够顺畅,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脱节,联合执法和监管力度不够。
(二)标准性缺失。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等方面标准欠缺,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存疑。
(三)办学导引缺位。涉及场地、师资、课程等诸多细节的不同政策之间有“夹角”,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缺乏参考标准。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健全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尽快厘清权责边界,根据最新政策文件及时出台相关规定,补足监管短板,打造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生命全周期的链条式监管治理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借助单项体育协会作用,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全面摸清底数,逐一对我区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全覆盖排查,了解我区体育类校外培训主体数量、注册类型等基本情况并建立台账,全面精准掌握机构基础信息和经营状况;搭建长期联络机制,及时对接掌握最新情况,动态更新相关台帐数据,为做好审批、监管、服务工作打牢基础。
(二)把好准入门槛。制定体育培训行业准入标准和教练资历认证体系,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及从业教师的专业资格审查和认证,严格机构准入机制,对资质不够、证件不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非法运营等问题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予以取缔,同时为正规校外培训机构排忧解难,扶持更多的校外培训机构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引导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三)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的监管,对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积极建立培训市场“黑白名单”制度,对信用和服务好的体育培训机构,优先向学校推荐,对信誉和服务达不到要求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切实加强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
(四)加强行业服务。近年来,由于缺少相关办学导引,我区青少年校外培训包括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涉及的受理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建议以政策为先导,坚持体育育人的教育导向,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时出台相关的办学导引,制定相应教学指南和等级评价标准,做好等级评定等工作,同时,从场地建设、师资配备、课程规划、资金监管、规范使用合同文本等多方面为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指明发展路径,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市场有序发展。
(五)营造体育运动良好氛围。建立贯通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通道,联合多方力量,完善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在我区打造“学有所赛”的体育运动交流平台,为青少年体育行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对机构、行业产生正向激励,引导培训机构增强社会责任担当。
曾一江副主席指出,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职能、工作目标任务,尽快摸清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监管工作机制,防范化解体育培训中的各类风险,提升行业服务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我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经营,更好地满足我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履职的责任感,积极听取民情民意,多提有质量、可落地的好建议,共同推动我区青少年体育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胡标发副区长指出,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做好提案办理工作;加强部门联动配合,认真做好体育类培训机构的审核和审批工作;提前研判风险,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业可持续发展。各有关部门要以最新规范性文件为基础,明确职责分工,进一步健全体育类培训机构审批及管理制度,加快审批流程,为符合要求的机构核发办学许可证,同时,从收费监管、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场地要求、安全防护等各方面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