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助推花都残疾人就业
6月29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潘英俊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花都区残疾人就业的提案》(第4011号)组织港澳组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港澳组政协委员,区政协机关委办有关领导,主办单位区残联以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等会办单位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参观了广州市延昌新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和拓璞集团,了解我区残疾人就业情况。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有关加强我区残疾人就业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讲好残疾人故事”“加大社会福利企业激励帮扶力度”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我区残疾人就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已办理第三代残疾人证的有14924人,涉及1万多个家庭。在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有6872人,除去劳动能力特别困难的2735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约4137人,就业方式以分散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自谋职业、农村种植养殖为主。我区现已就业的残疾人约2194人(其中:分散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残疾人1966人、庇护性就业残疾人214人、自谋职业和农村种植养殖的残疾人14人),就业率为53%。
(一)多渠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我区每年投入资金约8万元,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4-6期,结合残疾人实际需求举办农作物种植技术、果树栽培、计算机应用、盲人按摩等残疾人生产技能培训班,引导残疾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一技之长积极适应社会。
(二)大力促进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我区现有9家企业集中安置20人以上残疾员工,共安置残疾人职工约272人;在各镇(街)政府设立10个工疗站,庇护性安置214名智力、精神残疾人和肢体重度残疾人员,有效缓解重度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各镇(街)残联工作人员聘用以残疾人为主体的专职委员17人。通过上述渠道获得安置的残疾人基本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购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实行最低工资制,上不封顶,下有保底。
(三)着重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区遵循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征收残疾人保障金为辅的基本原则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每年举办4-6期残疾人就业现场招聘会,每期参加招聘会各类企事业单位15家以上,共有约70多名残疾人应聘。同时,相关部门根据残疾人就业愿望和用工单位需求,及时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平台。其中,2021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工单位有1049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966人。
(四)积极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2021年,根据《广州市残疾人就业与创业扶助办法》,我区投入16万元,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2人、农村残疾人种植养殖扶持3人、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2人、个体工商户残疾人业主或者个体工商户残疾人雇员社会保险补助9人。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广州市延昌新型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残疾员工占在职员工的25%以上且不少于10人且未享受其它社保补贴)落实社保补贴34.87万元。
二、我区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
我区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竞争压力大。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残疾人就业压力更大,受自身文化水平、知识面、社会参与能力、就业创业经验不足、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择业工种受限等,在岗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求职备受冷遇,就业创业相对困难。
(二)企业录用残疾人积极性不高。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劳动、资源状况不了解,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上积极性不高,由于招聘残疾人的薪酬与缴纳残保金金额相等,因此一些企业往往选择缴纳残疾人保障金,而不愿招收残疾人,导致分散按比例就业人数少。2021年,全区20家机关事业单位、358家企业既未安排残疾人就业也未缴纳保证金。
(三)企业吸纳残疾人能力受限。受新冠疫情与国际经济危机大气候的影响,我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残疾人就业比例难以提升。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硬件设施还不完善。我区残疾人就业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不够规范和完善,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能力不明显。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开展深入调研,全面摸清我区残疾人就业情况如就业失业状态、就业创业需求、残疾程度、掌握技能程度等相关情况,建立残疾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真实全面掌握我区残疾人的底数及其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强化岗位信息收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和残障人群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同时重视对残障员工的挖掘、培养和提升,鼓励企业用好残疾人资源,创造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其才能,将有就业意愿和条件的残障人士精准推荐到适合岗位上。
(二)讲好残疾人故事。挖掘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由政府牵头、企业配合的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程度,营造全民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残疾人更高质量地参与社会生活,营造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创业。
(三)加大社会福利企业激励帮扶力度。积极协调落实各项残疾人就业援助政策,保障经费开支,提高对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直接奖补比例,降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采取资金、用地、技术、荣誉等多种激励措施,同时做好服务工作,关心企业成长,充分调动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
曾一江副主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就业是残疾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的关键。但目前残疾人就业率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加强我区残疾人就业,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助推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补齐我区残疾人就业短板。二是认真按照规划部署全力推动我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及时掌握残疾人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上的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更好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三是调动各类主体力量形成助推残疾人就业的巨大合力。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职能、工作目标任务,尽快摸清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底数,加强与用人企业沟通对接,推动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