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都区“双减”工作实施情况的调研简报
根据区政协2022年度工作安排,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一霖带领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围绕《关于“双减”政策下,推动花都区青少年教育赋能增效、提质培优、强化创新》提案办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项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5月26日,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新华街南华教育城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第五小学“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听取了区教育局和第五小学的有关情况汇报,聚焦“减负提质”进行了研讨。现将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全面落实监管职责,综合施策,积极推进措施落实,全区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一是全面安排部署。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部门协同、纪委监督、上下联动”的“双减”协调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双减”落实工作。区委办、区府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双减”工作1年和3年内的目标,制定29条具体工作举措,强化“双减”工作部门职责分工。二是深入开展宣传。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家庭教育大讲坛”等媒介,广泛宣传解读“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争取家长、社会支持配合,凝聚促进“双减”工作共识。三是强化督导监管。2022年4月,在区教育局内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督科,加挂执法科牌子,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双减”“五项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督查,督导整改存在问题,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规范全区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机构培训培训行为。
(二)优化作业设计,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制定了一系列作业管理方案,加强作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专业指导,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一是精细作业设计。鼓励引导教师按照知识结构、能力提升、综合探究三个层次,合理设计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组织围绕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评选、作业改革优秀经验推广交流等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七星小学作业管理”“云山学校双减政策下的课堂变革”“新华街第三小学以五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等案例入围市教育局的典型案例并被宣传推广。二是强化过程监管。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机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严控作业总量,规范作业布置,切实减少学生作业量。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作业总量审核、质量评价、校内公示、检查通报等制度,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作业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紧扣“以学为本”的课堂提质行动开展系列活动,从“教学常规管理、课程、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调研、指导、跟踪,积极推进课堂教学逐步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建构”转型。积极开展理论培训、专题研讨、实操演练、名师送教、作业配套展示、评价跟进、专家课堂诊断等促进课堂提质行动,推进“减负提质”“增效培优”。引进中国教育科学院韩立福教授团队进驻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深入学校、蹲点课堂,进行课堂诊断与实操培训的经验做法入围市局典型案例,被市局面向全市推广。
(四)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2022年,区委、区政府将公办中小学校午休“平躺睡”列入区十大民生实事,投入经费800万元,改造及购买午休物资,改善优化学生午休“平躺睡”条件。不断完善“政府统筹、学校主体、平台管理、机构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课后服务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明确了非学科类第三方机构入校监管机制。各学校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平台,采用“1+1”模式,开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及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182所,应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共163所(寄宿制、特殊学校除外),100%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
(五)加强专项联动执法,校外培训乱象得到全面治理。压实部门职责、属地责任,建立日常巡查检查、周末巡查等制度,联合执法整治与日常巡查检查相结合,全力推进辖区内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营转非”“关停改”工作,大力整治无证经营、违规培训、乱收费、虚假广告等乱象,规范校外机构培训行为。停止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关停无证机构92家,完成了3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为非学科培训、10家停止办学,1家学科类培训机构选择继续学科培训,压减率达97.7%,证照齐全培训机构均预收费监管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家长焦虑不减。“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但家长的焦虑并且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减轻,在某些方面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一部分家长担忧,在作业量减少,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学好。也有家长担忧,当培训机构被大量取消,“想给孩子报个班”都难的时候,孩子该如何应对升学考试。也有家长非常关心,校内教学容易但考试难度不减,应试标准不降,那么学校如何提高考试管理水平?
(二)学生升学压力巨大。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教育仍被视为分层的工具,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要向中职学校分流。当前我区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35.43%,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三)校外培训负担没有减轻。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收费标准属于市场调节价,尚未列入政府定价目录,“双减”实施前后价格基本没变化,家长校外培训经济负担仍未减轻。比如,迈迅教育(花都校区)初一至初三班学生C++编程(算法)课程,150元/课时 ,一年80课时,全年学费12000元。
(四)校内课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线上线下调研中,不少家长反映,近两年来我区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校内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参与服务积极性不高,学校服务基本上以完成作业、阅读为主。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科技、文体、艺术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家长高质量多样化需求。
(五)“家校社”协作还需深入推进。当前,我区家校合作往往仅限于召开家长会或成立家长委员会。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多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家校双方交流互动不够,效果不明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儿童活动中心等供给不足,孩子放学后没地方去的难题依然存在。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引导督导指导双一流建设高校进一步加大改革,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多元综合性评价,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引导学校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提升办学质量,打造标杆、提振信心、改变形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上学选职业学校、技能提升找职业学校”的社会氛围,树立职业教育的好口碑。
3.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有效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
(二)推进普高和中职协调发展,持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供给
1.进一步推动特色高中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需求,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减轻学生升学压力。坚持以学定考,并将区级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促进民办学校优质内涵发展。结合花都区实际,健全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机制,重点支持“双减”下办学质量好、管理效果好的民办头部优质学校,促进民办学校多元、特色、内涵发展,努力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推动中职教育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中职学校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让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
(三)制定花都区非学科类培训和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收费政府指导价目录,彰显教育的公益属性
建议区职能部门按照10人以下、10—20人、20人以上三种类型,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和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收费的基准价、上限价,下浮不限,切实减轻家长校外培训经济负担过重。
(四)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参与课后服务
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粤办发〔2021〕27号)文件精神,综合考量教师个体需求与学校需求,合理、有效分配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AB角轮班制度,保障教师参与课后服务。
(五)“家校社”协同,建立多维度的支持体系
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引导家长确立适当的教育期望,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积极稳妥推进本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工作,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社会力量资源,推进“公共馆+校园+社区”“社区或小区儿童之家”“图书馆之城”建设,让孩子有更便利的读书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