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给特别的孩子特别的爱
——区政协开展特殊教育工作专题民主监督活动
2021年9月18日,区政协围绕《关于推动本地区特殊孩子融合教育提案》,到花都区智能学校、新华街第一小学就特殊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一霖、提案人黄敬华、部分区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及有关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智能学校、新华街第一小学、城区教育指导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全体人员参加活动。区教育局介绍了我区特殊教育发展情况,提案人和政协委员们围绕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建言献策,提出了加快智能学校新华校区建设、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支撑体系等意见和建议。
一、我区特殊教育发展情况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省市相关工作的要求,积极发挥智能学校的辐射作用,加快花都区智能学校建设,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巡回指导普校的特殊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特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把适龄残疾少年的入学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范围,同部署,同推进,平稳有序做好入学安置工作。全区已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区智能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局面,初步形成了“区—片—校”三级教研体系,循序渐进推进我区融合教育健康发展。
花都区智能学校以“一校三区”布局,包括花东校区、旗岭校区和新华校区,共15个班,162名学生(包含非花都户籍)。现共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74名。全区已建成17个资源教室。2017年以来,我区积极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特殊教育类教育教学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9个、市区级奖项共265个。
二、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区虽已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但未建立由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以及相应的转介安置中心和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落实
《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穗教发〔2018〕82号)》规定“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对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班主任、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和其他科任教师分别按照不低于200元/月、150元/月和100元/月标准发放补贴”和“为随班就读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贴”等。但我区暂未按规定出台相应的文件,未将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难以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特殊教育的硬件建设推进缓慢
一是智能学校新华校区建设进度缓慢。智能学校新华校区建设项目选址位于花都区新华街107国道与迎宾大道交汇东南角,项目净用地75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55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600万元。目前,该校区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预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和设计单位招投标,正进行设计方案审核、可研报告编制和用地环评等工作,计划于2022年12月前整体竣工。因资金等问题,该校区至今仍未动工。
二是资源教室建设有待完善。《广州市教育局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和《关于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招收5人以上数量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立一间资源教室。不足5人的,由所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我区虽已建成17个资源教室,但仍有新华二小、新华四小、新华五小宝华校区和花山镇新和小学等4间学校的特殊学生超5人而未设资源教室。
(四)送教上门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
《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对到校就读有困难的重度或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按照属地原则,我区送教上门工作,由户籍所在地普通学校建立学籍并承担送教上门工作。因普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繁重,康复专业不足,且分散安置,难以管理和收到较好效果。
三、推动我区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支撑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和《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穗教发〔2018〕8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建议完善我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员配置,并与残联、医疗、民政、社区等多个政府部门联动发力,按要求尽快建立花都区特殊儿童少年转介安置中心和花都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开展特殊教育资源统筹、研究、培训、转介安置、教学指导等工作。
(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我区特教融合发展水平,建议按照广州市教研院的要求和指引,每年开展特殊教育专题教研和培训工作,稳步提升我区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加快成立区特殊教育中心教研组,进一步挖掘适合特教儿童兴趣培养的非遗项目,推动普校特教班、资源班特殊学生“随科就读”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教研和培训体系。同时建议落实关于将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的文件精神,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三)加快智能学校新华校区和资源教室的建设
建议加强与花都区金属回收公司、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的沟通协调,尽快解决高压线改迁、办理工程规划许可等问题,加快智能学校新华校区的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22年9月前竣工投入使用。并积极推进新华、花山等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配齐相应的特教设施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李一霖副主席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各项政策法规,为推进我区特殊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后各职能部门要继续提高认识,协同推进特教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特教考核指标,加大对特殊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逐步形成有利于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特教体系和机制,同时对特殊儿童的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的扶持。二是加大对特殊教育均衡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扩大特殊教育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有份额;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特教老师的专业化程度和相应待遇,引导和鼓励年轻的专业教师加入特殊教育行列;四是加大对特殊教育政策的正面宣传,不断扩大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呼吁社会各类公益团体共同关注和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