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亚洲官网

建言献策_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共创和谐幸福花都——区政协委员对加强精神障碍患者闭环式管理问题进行民主协商

bet365亚洲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bet365亚洲官网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共创和谐幸福花都——区政协委员对加强精神障碍患者闭环式管理问题进行民主协商

发布日期:2021-06-09 10:39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近期,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行动,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协商议政我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及存在困难等问题。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一霖参加了活动。

  4月26日上午,在广州圣泉医院召开“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行动座谈会,参观了该院的康复、诊疗等区域,区卫健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残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我区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情况。5月中下旬,分别走访了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和部分工疗站。委员们针对当前精神卫生体制建设不健全、精神残疾患者预防干预体系缺失以及部门联动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国内精神障碍方面的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言,心理问题将是人类最大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精神病患多种多样,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册的精神疾病总数就接近400种,分为10大类72小类,失眠症、厌食症、酒精依赖、失眠症、孤独症等都在其列。中国首项全国性的精神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药使用障碍及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焦虑障碍是国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做好精神疾病综合管理,重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登记报告和救治救助。2016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也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健康问题。

  根据2019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布的我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57%,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精神障碍可导致精神残疾。中青年人发生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分裂症(中年58.9%,青年62.9%);老年人发生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是痴呆(43.5%)。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一些隐性心理问题因其看不见、难以识别等特征,成为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诱因,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我区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基本情况

  今年第一季度,在广州市的督导检查中,我区精防管控项目的台账清晰,质控全面规范,精防季度指标完成良好,受到市精卫中心督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截至3月31日,全区在册精神病患者4862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203人;持证精神残疾人2134人;低保、低收和特困家庭的精神病人267名;每年救助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约100人。每年卫健、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服药、康复等经费达2100多万元。

  (一)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全区精防管控力度,2014年起,区卫健局与精神病专科医院签订《花都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服务协议书》,通过精神病专科医师点对点帮扶,完善和加强我区临床诊治及18家基卫单位的精防管控工作。一是加大质控力度,提升服务质量。每年对在管患者进行系统质控全覆盖,按季度开展精防管控培训,每月对随访患者做专题质控,做到在管患者全年100%质控。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做好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风险排查督导工作,落实管控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并及时将信息报区治安大队,加强联防联控。二是精准扶贫外地在管患者送医送药,保障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两大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连续规律服药,确保病情稳定,有效预防了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三是实施免费取药点全覆盖。2018年6月,区卫健局下发《关于开设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取药门诊工作的通知》,各基卫单位均设立患者免费取药点,方便了辖区患者就近取药、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强化随访管理力度,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服药率及面访工作。

  (二)多措并举,惠及贫困精神障碍患者。一是政府兜底,免费住院。全区低保、低收和特困家庭的精神病人有267名,从2007年开始,我区实施重度特困精神病人免费住院治疗。二是扎实做好免费服药等康复资助工作。在区慢病所、社区医院和圣泉医院开设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为符合康复资助条件的精神病人提供服药资助。三是建立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内有精神康复需要的对象提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实时支援等服务,有效填补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空白。现已为405位精神残疾人或康复者提供社区康复综合性服务,建立精综项目档案405份。部分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还到镇(街)康园工疗站进行康疗,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三)我区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救助工作。该项工作由区民政局协同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及各镇(街)共同实施,每年救助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约100人,目前有56人滞留我区。分别在广州精康医院、区梯面镇卫生院、广州圣泉康复医院和区救助管理站照料。已批准由我区落户安置的有51人。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全区每年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助残日”“全国残疾预防日”“全民健康宣传日”为契机,通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加强精神障碍预防与干预,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同时,从2014年以来,我区组织开展以“送医送药,惠及患者”为主题的精防惠民活动,对全区在册的户籍及外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送医送药及精神健康知识普及,深入推进我区精神卫生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主要涉及卫健局、民政局、残联、区委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等七个部门,分别管理区内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贫困精神病患者、服刑和缓刑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中小学生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等各类患者的救治、服药、康复、入园就学工作。从调研的情况看,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缺乏一个全面有效的工作沟通衔接机制。

  (二)精神卫生体制建设亟待完善。精神障碍重在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但目前大众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过多的偏见和病耻感。如病人住院期间突发或并发其它重大病情需要转院治疗,医院不太愿接收精神病人,家属也不愿支付自费部分的费用,有的家属长期不到医院探视,导致病人的日常用品缺失。从总体来看,精神卫生监测体系、干预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如精神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在社区、街道、乡镇精神卫生服务站点缺乏有效开展精神疾患诊疗服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如缺乏专业的精神卫生人才、检测设备等,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难等问题。

  (三)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安置困难。根据省市民政部门要求,我区安置中心需在2021年6月30日前全部接回跨区委托救治照料的滞留人员。但我区暂无公办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疗机构,区救助管理站站内医疗和护理能力达不到安置照料精神障碍患者的条件,安置工作难以实施。

  (四)经费紧缺。2020年,各街镇送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0多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40%),所需经费100多万元,但区委政法委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殊救助专项经费只有50万元,今年只有15万元。区残联的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和康复的经费每年均欠100万左右。此外,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经费难以满足逐年增加的管理、救治和康复的需求。

  四、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民营资本,实现源头综合治理。一是成立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法委牵头,卫健、公安、残联、民政、司法、教育、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二是建立公立与民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联合共建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闭环式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建议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民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作用,搭建一个专科医院、慢病所、社区卫生院等联动的全病程的精神卫生疾病管理体系。三是多点布局,形成合力。在全区范围规划布局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服务—就业的一条龙“闭环式”管理保障系统,均衡布局,扩大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半径。四是创新建立信息化管理闭环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精神残疾患者的纳管、评估、治疗、康复训练等纳入一体化软件式管理,促进信息共享、无缝链接,逐步形成“精神障碍患者的闭环式管理”。

  (二)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一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室,形成网络覆盖全社会;二是激活民营资本,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用科学手段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不断优化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程序。同时,提升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控监测体系建设,链接精神残疾患者的宣传、预防、诊疗、康复、就业和回归社会各个环节。同时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提升精神病康复者的自我价值。

  (三)加强心理健康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针对目前精神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建议大力推动医院设立精神科、心理科、身心医学科、中医心理科等,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临床心理专业的人才;定期培训镇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培养一批心理咨询方面的志愿者队伍,以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多种媒介、科普讲座、“世界卫生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精神心理健康的普及和筛查,引导公众科学对待焦虑障碍等心理疾病,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推动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认可与支持。

  李一霖副主席充分肯定了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医疗机构在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她说,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急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要改变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推进专业医疗力量、社会精神卫生机构服务、家庭干预等各方力量的统筹协作,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常态机制,逐步形成开放式管理态势,做好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干预、治疗、康复,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早日回归社会,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为建设幸福和谐花都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