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花都落地生根——区政协开展“破解绿萝产业发展难题打造花都绿萝品牌”专题视察
根据花都区政协常委会2021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民建花都基层委提案《破解绿萝产业发展难题 打造花都绿萝品牌》(第1008号),近日,由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全泰源同志带队,经济和农业农村委组织部分农业界别委员,赴花山镇、狮岭镇相关企业开展视察调研,实地考察了广州中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怡华园艺有限公司、东林天地农业(广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围绕农业企业拓展市场、塑造品牌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顺利进行。区农业农村局、狮岭镇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
一、花都区绿萝产业基本情况
有着“绿色净化器”美誉的绿萝长期在花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因能净化室内空气、叶片长青、容易养活等特点广受欢迎,催生了绿萝种植这一产业。绿萝产业在我区花东、花山、赤坭、炭步、狮岭、梯面等六个镇均有分布,其中花东、花山镇的生产面积合计占全区总生产面积的71.5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区绿萝生产面积约1.33万亩,种植户866户,总产值约2.4亿元。我区生产的绿萝品种以青叶绿萝为主,生产规格有180#、160#、110#、360#,其中180#占60%,生产成本约为3元/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我区绿萝销售渠道由线下转为线上,广州市绿植农业有限公司与花东镇供销合作社建设了《花都区供销合作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至2021年3月该平台已进驻电商20多家。该平台通过网红带货、直播营销、订单农业等新形式推动销售,销售量已占到绿萝总销售量的80%,一天一家电商最多能接到8000余盆绿萝销售订单。
二、绿萝产业发展瓶颈
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区农业农村局和狮岭镇的有关情况汇报,我区绿萝产业发展的瓶颈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我区绿萝生产种植主要由小规模的生产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仅有6户,有6个专业合作社,未形成统一的生产销售联盟。分散式经营使得盲目“跟风”生产的情况较为突出,大量绿萝在春夏季集中上市,压低了市场价格和利润。随着我区农地地租不断增长,绿萝种植户纷纷尝试转型生产高端观赏植物产品,但简易大棚难以满足转型需求,重新拆建大棚所需的成本又令农户望而却步,导致了农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农民增收困难的双重问题。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我区绿萝生产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由于绿萝种植利润较少,生产者不愿在生产设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加大投入,大棚设施较为简易,控湿控温效果有限,产品供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过程较为粗放,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未制定推广相关栽培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
(三)品牌化程度不高。我区虽然绿萝种植面积大、生产产量较高,但龙头企业较少,仅东林天地农业(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市鑫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萍姐绿萝”等少量品牌有注册商标,大部分绿萝生产种植场还只停留在种植阶段,在打造品牌、扩大宣传、产品营销等方面十分薄弱。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一是绿萝所属的花卉类产业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相对少,与“菜篮子”项目扶持力度相比,政府最高补助仅为30%。二是金融服务力度不够,融资方面宣传扶持不强,目前只有一宗绿萝企业申请的“政银保”贷款业务。三是土地政策风险,由于我区绿萝生产用地80%以上是耕地,随着国家加大严禁耕地非粮化的整治力度,绿箩产业必须尽快朝合法合规的方向调整。
三、委员意见建议
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突破绿萝产业发展瓶颈、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要破解绿萝产业发展瓶颈,提升花都绿萝的产业水平和市场地位,需要改变粗放经营的现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短期目标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长期目标是打造绿萝花都品牌,打响行业知名度。
(一)稳中求进,巩固提升现有农业产业基础
我区绿萝产业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生产潜力,要整合利用花都相对集中的绿萝生产资源优势,主动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变化,推动规范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借力“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紧跟现代都市“创新活力”的生活主题,化身成为“绿色宜居”的自然载体。
1.加强特色品种引进和研发种植。特色优质的产品是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要打响“花都绿萝”的品牌,需要不断优化绿萝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引种斑叶绿萝、绿叶绿萝、霓虹绿萝、黄金葛等主要绿萝品种,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研发创新特色观赏品种、优化扦插种植技术等途径提升品种质量。结合特色优质品种种植要求和外观特点,与文化创意和工业企业合作,针对不同品种植株设计搭配花盆、土壤、营养液、装饰品等周边产品,体现绿萝亲近自然和感恩生命的理念,打造独具特色和观赏价值的花都知名品牌。
2.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绿萝种植只是生产环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萝品牌,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完整的绿萝产业链。如广州市怡华园艺有限公司等广州市龙头企业,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与德国都门集团等国际著名跨国育种公司合作,建立了康乃馨、舞春花、大丽花等花卉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在种苗繁育、盆栽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培训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制度规范、运作流程和产业合作链条。要完善绿萝产业链条,应结合区内标准化种植基地、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主题公园、现代冷链物流等农业发展规划,深化三大产业融合,培育各个关键节点的龙头企业“领跑者”,在种苗培育、花盆制作、插花摆设、物流运输、旅游文创等重要环节带动产业提升。
3.推进现代农业经营销和涉农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互联网+、物流+、电商+”的营销渠道,支持建设区域性的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支撑点和落脚点,把花都绿萝打造成为“最佳室内摆放植物”“天然绿色净化器”“最省心生活绿植”,在全国“内循环”中打响名气。
(二)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农业基础性作用
全泰源副主席在专题座谈会上指出,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持续重视推进我区“三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区的农业生产和销售情况仍保持稳中向好;农业企业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开拓奋进的精神值得赞赏;区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和各镇村积极的引导、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非常值得肯定。“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任务,“三农”工作须臾不可放松。
1.守住“三农”基础。农业与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要不断强化“三农”意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关心“高大上”的项目,也要关注涉及一村一社民生实际的事,“勿以产业小而不为”。 绿萝产业在我区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参与农户多,已经成为花卉盆景苗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成为花都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值得引起重视。
2.保护耕地红线。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提出年内要坚决完成1亿亩建设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较往年增加25%,并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花都农业现代化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不触碰非粮红线,提前规划调整地块、寻求政策支持,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国家安全夺丰收。
3.打好种业翻身仗。谋划好动植物保种育种这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研发和繁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特新品种,鼓励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实现优良苗木品种的脱毒、复壮和快速大规模生产持续完善“一村一品”和名特优品种数据库,给予项目经费奖励补贴政策支持,鼓励从事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坚守种业一线,形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动植物种业基础。
4.推动农业现代化。今年的一号文件指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职业农民发展农业。文件强调,今年要从“装备农业、改造农业、提升农业、推进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农业”等6个方面逐步实现目标任务,改变过去感觉“低端低效底产低能”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高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过程,推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目标。
(三)解剖麻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绿萝产业的境遇是众多传统农业产业现状的缩影。结合中央省市的要求以及花都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全泰源副主席建议,要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顺应形势变化,探索花都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农业产业化包括市场联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行业协会带动型等四种途径。市场联接型主要依靠市场带动,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商品流通渠道;龙头企业带动型依靠经济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农科教结合型主要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进行开发和更新换代,推动生产、加工配套发展;行业协会带动型主要依靠农民技术骨干组建群众性科技团体和经济实体,开展技术推广和销售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三农”发展与民生实际息息相关,要充分考虑、综合施策。以绿萝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在市场、技术、龙头企业等方面缺乏优势,但有大量分散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行业之间的协调和自律机构,同时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营销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有效理顺经营主体关系、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转型升级门槛、提升行业竞争力,逐渐促成农业生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结合花都实际,拓展扶持发展思路。作为拥有23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广州市的组成部分、作为国际空铁联运都会区的花都区,我们需要满足和引导大众绿色健康的生活需求,花都现代农业的前进道路无比宽广。一是结合区位,拓展经济效益好的护眼功能食品。面对逐年升高的近视率、对电子产品有增无减的依赖性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护眼功能食品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目前在中国市场售卖的护眼功能食品,除了集中在奶粉、牛奶、发酵乳等乳制品和护眼饮料外,越橘、蓝莓、黑加仑等“护眼水果”,以及虾青素、叶黄素等护眼提取物深受市场欢迎,引领护眼功能食品行业的机会,正摆在每位从业者面前。二是紧跟时代脉搏,强化素食产品的发展。市场调研报告指出,中国的素食产品市场发展蓬勃,2015年至202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2%。可以兼顾健康和美味的“植物肉”正在全球掀起热潮。对消费者来说,践行素食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可以兼善天下,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三是紧随发展大势,为中医中药大发展贡献力量。发掘花都本土中医药材和药方资源,打通植物提取物全产业链布局向终端延伸,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梯面鲍菇艾草种植基地等为基础,发展一批以中药材种植为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四是服务湾区大局,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有机农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机农业产能目前仅释放了12%,尚有巨大的市场潜能。结合花都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供给”的发展规划,可借助发展有机农业促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广泛覆盖,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发展行业协会和农业服务业。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凝聚起广大农户分散的力量,规范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管理水平,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农业服务。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农业生产托管,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鼓励农户借助行业协会、合作社、村集体等组织,购买土地的半程、全程托管服务,实现有组织的规模经营,让公司和农户组成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