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亚洲官网

建言献策_关于推进校园书房建设助力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调研报告

bet365亚洲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bet365亚洲官网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关于推进校园书房建设助力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4-26 11:03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根据区政协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结合第3022号提案《关于推进校园书房建设,助推书香校园建设的建议》的内容,4月19日,花都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花都区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中小学老师,围绕《关于推进校园书房建设,助推书香校园建设》提案开展专题视察,助力“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和社区”共享格局。同时,通过走访多家学校、社区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区中小学校和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梳理汇总来自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社会机构、社区居民、中小学负责人等的各类意见建议,分析问题、寻找差距、积极探索打造花都区“公共图书馆+学校+社区”阅读新模式,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现形成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校园书房共建共享工作情况

  花都区目前的校园书房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校园+社区”分馆模式。这是花都区首创的“公共图书馆+校园+社区”相结合的校园书房阅读新模式。这种模式既满足学校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又解决了社区居民“借阅图书难”的问题。2021年3月9日,花都区图书馆镜湖学校分馆(镜湖书苑)正式投入使用。该馆由镜湖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花都区图书馆提供“通借通还、随借随还”系统,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提供首批5300册图书,此后每月投入3000册图书进行更新。分馆的日常运维由学校和社区物业共同负责管理,通过错峰开放时间、自助借阅的方式,使得学生和周边居民都能享受到分馆优质的图书资源,有效解决了学校“图书借还难”、“图书更新慢”和“社区居民看书难”等问题,真正打通了图书借阅“最后一公里”。开馆一个月以来,图书借阅量已超万册,受到居民和学生的好评。

  二是校园服务点模式。这种模式将校园图书馆改造为花都区图书馆的服务点,由区图书馆统一配送纸质图书、数字图书资源和“通借通还”的借阅系统,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全市互联互通、互借互还。目前,已建成新华中学的“九三学社书吧”、骏威小学、云山学校、花东镇中心小学、梯面镇梯面小学等16家校园服务点。2020年累计借阅图书4.2万多册。下半年将新增2家服务点。

  三是移动的“校园书房”模式。为解决偏远学校交通不便,学校藏书较少、更新慢,难以满足学生们阅读需求的问题,花都区图书馆采取校园流动图书车的方式,在区内的九一小学、大塘小学、七星小学等10间校园设置流动图书车服务点,利用流动书车按计划定期到农村边远学校送书,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满足乡村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每台流动书车藏书约2500册,配备电脑、空调等。2020年,流动书车为我区10间学校学生提供服务48车次,累计借阅1.5万多册图书,同时为学生集体办理借书证、现场借阅图书、送展进校园、举办阅读推广活动等,最大化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辐射作用。

  (二)少儿阅读服务情况

  花都区图书馆针对十四岁以下少儿读者,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服务的高度、广度、深度、精度上下功夫,坚持打造少儿阅读活动品牌,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的点和面,促进少儿阅读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效能提升。据统计,少儿读者入馆人次及图书借阅量占七成。

  一是少儿阅读服务成绩。花都区少儿图书馆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含少儿阅读服务区、玩具图书室、阅读推广区和多功能阅读活动厅。2018—2020年,入馆少儿读者最高达123万多人次,外借少儿图书最高达169万多册/件,连续三年综合服务效能居全国同级别图书馆第一位。在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单项服务效能评比中,花都区图书获得“图书外借量”、“综合服务效能”两项排名第一、“入馆读者人次”排名第二的好成绩。2017—2020年,花都区图书馆连续四年荣获“广州市未成年人服务先进单位”。2020年,花都区图书馆荣获“花都区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少儿阅读阵地建设。花都区近年来不断拓展服务阵地,实行“少儿分馆+服务点+流动书车”的模式,所有分馆和服务点均能实现通借通还。总馆以服务中心城区少儿读者为主,分馆和服务点以服务镇街及学校学生为主,流动书车以服务偏远学校学生为主,三者互为补充,不断加大对少儿阅读的服务力度,以满足未成年人的基本公共文化需要。目前,全区有狮岭、花东、炭步等3个街镇少儿分馆;红谷产业园、南洋文化产业园、融创小萤星、阳山县七拱镇4家社区少儿分馆;明珠学校、港头小学、西头小学等16家校园服务点;花侨小学、蓝田小学等10间学校为流动书车进校园服务点。

  三是打造少儿阅读品牌。为提高小读者的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花都区图书馆针对广大少年儿童的特点,打破图书馆传统的借还书模式,以活动促阅读,动静结合,每年策划组织多种形式、多个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致力于打造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品牌。如依托社会力量,结合传统节日,打造特色读书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省市图书馆组织的活动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等。目前,“七彩少年读书会”、“花都区名师讲堂”、“花图少年公益课堂”、“书香花都·悦读讲座”、“花绘童年,阅享快乐”、“走近艺术·花图之约”等六个少儿阅读品牌活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吸引众多的少儿读者走进图书馆参与阅读。2020年,举办线上线下读者活动共计677场次。

  (三)从化的“馆校”合作模式

  1.从化区的“馆校”合作模式是区图书馆与各学校校内图书馆共建共享,实现通借通还。各学校每年设置了5万元专项购书经费,图书采购后由区图书馆统一加工,纳入全市的图书管理服务系统,但资产归学校,区图书馆只有使用权。

  2.从化区教育局今年投入100万元。对区内未通借通还的30间小学、21间中学实行全覆盖;已有自助借还设备的全部改造接入区图书馆;未有自助设备的前期建立馆员工作站,实行扫条码借还图书;对各间学校现有藏书进行挑选并分批次加工进入通借通还体系;从今年起教育系统内新入藏图书全部按通借通还标准加工;教育部门逐年投入升级自助借还设备、加装RFID芯片。

  二、存在问题

  (一)硬件设施严重滞后

  一是校园图书室的现状。花都区共有181所中小学校(不含中职和特殊学校),其中使用手工登记图书借阅管理方式的63所,使用条形码借阅管理的96所,使用智能化设备管理的22所。学校图书馆与区图书馆互联互通的比例只占8.4%,即92%的学校图书室没有自助借阅系统或借阅系统与区公共图书馆无法兼容,师生无法在校内享受到丰富的公共图书资源。

  二是花都区图书馆的现状。少儿阅读服务阵地建设中所需的自助办证借还机、门禁系统,书籍加工所需芯片、水电、监控、书架、书桌等设备陈旧不堪。今年下半年,图书馆的基本运行经费短缺,面临关门状态。因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校园分馆建设步伐缓慢,这与全区少儿阅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极不相符。

  (二)藏书量不足,更新慢

  一是花都区各所学校没有专项购书经费,大多数学校无法按要求在公用经费中每年安排3%的经费采购图书,导致学校图书更新慢、质量低,无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教学和阅读需求。据了解,较多校园图书馆不能落实每周开放40小时的要求,部分学校图书馆甚至长年不开门,形同虚设。

  二是花都区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近几年均无法采购少儿图书籍。每年投入校园分馆建设的1—2万册图书均是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支持的。2020年,区图书馆少儿图书仅30万册,这与全区少儿图书借阅量近170万册的数据相比,显得杯水车薪,很多热门书籍一年之内被借阅次数达到上百次及至几百次,多次借阅后已残破不堪,因无书可代替且学生喜欢,只能继续上架。据统计,花都区图书馆馆藏书总量84.28万册,不到增城、黄埔和番禺馆藏量的一半,位居全市各区第八位,5年增长率36.4%是全市各区最低,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增长率超100以上,其中增城、从化分别达到413.68%和222.79%。

  (三)人才缺乏

  一是区内大多数学校未按要求设置专职图书管理员。全区中小学校图书管理员323名,其中专职人员34名,专职专业的图书管理员不足10名,占比偏低。

  二是花都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在全市各区排名倒数第二。2020年,花都区图书馆工作人员65名,每名工作人员服务常住人口1.7万人,外借文献量159.23万册次。同时各镇街分馆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交通不方便、开放时间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地青少年迫切的阅读需求。

  (四)规划滞后

  花都区内中小学校的校园图书馆大多是设置在校内,没有按照“公共图书馆+社区+学校”模式超前规划建设图书馆。目前,花都区内仅镜湖学校率先尝试,成功探索出“社区+学校”的图书管理新模式。其他学校图书馆的改造还任重道远。

  (五)阅读服务不均等

  虽然花都区图书馆在国内同级公共图书馆中的阅读服务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阅读服务覆盖面不广、不均衡等问题。区内中小学校约181间,六镇偏远地区广大中小学生因地域及交通等原因,无法享受与城区中小学生同等的阅读服务。尽管花都区图书馆近年加大了校园分馆建设力度,按每年3—5间的速度建设校园分馆,现已建设开放16间,年底前开放2间,共18间,占比依然偏低。同时,因区图书馆只有一台流动图书车,只能满足10间学校的阅读需求,学校两至三周才轮到一次,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重点打造校园书房新品牌

  “校园+社区”的校园书房建设模式在广州地区尚属首创。这个模式有利于推动校园图书馆的规范化、智慧化建设,有利于校园图书资源的最大社会化共享。

  一是建议双管齐下,打造具有花都特色的“校园书房”新品牌。按照“校园+社区”分馆模式和校园服务点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中小学图书馆向社区、社会开放,推动我区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建议力争用3—5年时间,采取多种合作模式,逐年改造或新建校园图书馆,以点带面,把这种新的共享模式覆盖到全区各中小学校和社区,最终实现全区校园图书馆与市区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随借随还”目标,推动我区书香花都、书香社会建设。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管好用好校园书房。建议各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校园图书分馆或服务点共建共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明确考核细则,形成一套关于校园书房运营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

  三是建议按照“校园流动图书车模式”,扩大阅读服务面,推动阅读服务向基层和边远乡村学校覆盖。结合各街镇的实际和乡村学校分布情况,逐年新增流动图书车,增加流动书车送书送活动到乡村的场次,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

  四是以活动促阅读,各学校研究制定相关的阅读推广计划,把阅读与课堂结合起来,学生阅读与社区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展览、征文比赛、绘画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书香校园建设推动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建议统筹设置校园书房建设专项经费。集中财力,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逐年打造一定数量的“校园+社区”模式或校内的校园书房,逐步实现全覆盖。

  二是建议重点解决六镇偏远学校的图书馆自助借阅设备、图书采购更新等问题。根据实际需求,递增区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设备及图书采购经费,每年采购20—30万册图书(每间学校分馆需要书籍1万册左右)及若干自助借阅的配套设备。

  三是加快区少儿图书馆的改造工程,增加阅读场所面积和藏书量,以满足广大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是继续争取广州市少儿图书馆的支持,增加在图书、数字资源、设备、服务系统等方面的投入。

  (三)超前规划,建设阅读强区及少儿阅读特色区。

  一是建议加强校园图书馆规划建设及管理,对全区新建学校特别是小区配套学校,优先将学校图书馆规划建设在社区与学校之间,推广“校园+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为打造阅读强区奠定基础。

  二是借鉴从化区图书馆的“馆校”合作模式。凡是学校购置的新书,全部按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标准加工编目,纳入全区图书馆借阅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对各间学校现有藏书进行挑选并分批次加工进入通借通还体系,助力少儿阅读特色区建设,推动“文化+教育”的共建共享发展。

  (四)加大人才引进和配备力度

  一是参照南沙、增城、从化、黄埔、白云等区的做法,将区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纳入总分馆体系,以政府采购方式向分馆派驻工作人员。

  二是建议加大力度,引进图书管理专业人才,充实区图书馆和各中小学校的图书馆,不断提升全区图书管理水平。

  (五)示范引领,多方联动,共建校园书房

  一是校园书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区文化、教育部门继续花大力气精心谋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精挑细选示范试点学校。

  二是各街镇、财政、城管、公安等各部门要形成共识,全力支持和配合,集中力量逐年精心打造校园书房精品。

  三是广泛动员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等社会力量,通过各方努力,让校园书房、特色阅读延伸到社区、乡村,形成遍布全区各个角落的阅读网格,让阅读进入千家万户,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公共图书资源的均衡化,真正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