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落实区1号旅游公路建设——区政协开展协商议政活动
根据花都区政协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民进bet365亚洲官网 基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设花都区1号旅游公路的建议》(第2006号)提案,10月27日下午,区政协副主席姚晓群带队,实地了解我区旅游公路规划建设现状、从旅游主线到景区的观景道路联通建设情况以及区旅游公路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政协委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群众旅游休闲的多样化需要。
当天,政协委员等一行到山前旅游大道马岭出口、瑞岭村古树大道、竹洞村进行实地视察。随后在区交通运输局召开座谈,围绕如何有效开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设、精心设计旅游道路路线、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合理增加服务设施、打造公路旅游精品路线、激发和释放旅游消费新需求等开展协商讨论。区政协副主席姚晓群,区政协部分委员、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区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区政府督查室等有关同志参加了活动。
一、我区旅游景点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现有对外开放旅游景区(点)共25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九龙湖度假区、石头记矿物园、广东圆玄道观),3A级旅游景区5家(融创文旅城、洪秀全故居、红山村、塱头村、中国皮具产业文化创意园),特别是广州融创文旅城开业,花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区以融创文旅城开业为契机,依托城区内外环路网、高速交通路网、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体系,整合花都特色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精品民宿,完善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现有景区景点联动发展,策划推出了春夏寻花、秋冬寻韵、四季寻氧、文旅探奇等精品旅游线路,确保有效承接花都文旅城带来的巨大游客流量,对客流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
二、近年来我区推进旅游公路方面的相关工作
《花都区综合交通规则(2017-2035)》中设有旅游交通规划研究专章,共规划“两横两纵”4条景观大道,分别是:山前旅游北部生态风景道、田园风光及人文风景道、滨河风景道、梯面世外桃源山水道。
1.“两横”分别代表山前旅游北部生态风景道和田园风光及人文风景道,其中山前旅游北部生态风景道沿途主要串联叶海生态园、盘古王公园、芙蓉度假区、九龙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田园风光及人文风景道沿途主要串联融创文旅城、洛场村、港头村、水口营村等景区。
2.“两纵”分别代表滨河风景道和梯面世外桃源山水道,其中滨河风景道沿途主要串联洪秀全水库、白坭河、天马河、白沙河等景区;梯面世外桃源山水道沿途主要串融创联文旅城、华严寺、芙蓉度假区等景区。
通过核心景区、核心资源把更多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串联成线,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农业、文化等更多产业融合发展。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旅游景点的通达连贯性不足。由于缺少区域层面对旅游公路的统筹规划,各旅游景点通达深度参差不齐,许多景点之间未能实现有效连接,使得游玩的可延伸性被压缩,难以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规模集聚效应。由于没有打通公路的一些潜在末梢,很少能实现环线游,往返走回头路,拉长在途时间。
2.与旅游沿线景观的融合不足。传统公路以快速通行为主要功能,而旅游公路需集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需体现“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风景在路上”的设计理念。现有公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实用为主,以最基本的交通条件应付日益高要求、高标准的旅游交通需求,很少考虑融合沿线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要素,沿途景观较单调。
3.沿途服务设施的配套不足。目前我区公路沿途的旅游交通指示标识、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观景台、信息服务系统等服务配套明显不够,服务区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对娱乐、休闲、科普等多方面的需求。
4.公路旅游文化呈现不足。目前我区通往各旅游点的公路与普通公路一样,缺乏主题、缺乏特色,千路一面。旅游交通标识缺乏统一的特色和风格,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设置指引,未能呈现公路旅游的文化特点。
四、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委员们认为:旅游公路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廊道概念,实际上是一种集聚交通、旅游、文化、产业等属性的新业态发展模式,所以旅游公路的发展需要发改、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城建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内部沟通,为花都区1号旅游公路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性支撑;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设计时应具有前瞻性,不仅需要满足当前人们旅游的需求,还要满足未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注重旅游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环境效益;要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融合为核心、以绿色为引领、以品牌为目标,通过打造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新型旅游公路把孤立的旅游景区实行有效串联,形成网状的旅游经济产业区,加速区域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
具体建议:1.规划建设“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旅游公路。依托我区现有和已规划的公路网络,以景区园区、生态景观、美丽乡村、多彩田园以及乡村绿道、古驿道、登山步道入口为节点,以增加通达深度、提高连贯性为目的,联通重要景点,打通潜在末梢,形成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连线成网的旅游公路网络。注重与沿线的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等规划相协调,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公路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耕地占用和生态破坏。
2.区镇联动、部门协作全面推进实施。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涉及交通、旅游、城市规划等部门以及区镇两级政府,需要各部门间的紧密协作和区镇密切联动。建议由区统筹1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统筹协调,区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广电旅游管理部门负责相关领域的行业指导和督导考核。区统筹规划1号旅游公路连通干线公路、村镇、景点等交通枢纽的连接线,镇政府纳入地方公路网规划组织实施,建成后由镇政府负责落实管理和养护工作。
3.多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充分考虑区、镇两级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划分两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安排财政性资金、统筹使用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资金,引入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实行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建设养护资金。
4.规范建设标准和设计风格。以提升旅游体验,凸显公路旅游文化为目标,编制旅游公路主体、慢行、服务、景观和信息五大系统设计技术指南,规范建设标准,统一设计风格。全线统一路面、路肩、路肩标线、分道标线、边坡的颜色,统一旅游交通标识特色、风格和设置要求,统一厕所、驿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外观风格。因地制宜确定公路技术等级和标准,科学选定技术指标。
5.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合理配置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资讯、餐饮住宿、风景观赏、休闲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服务设施建设可与周边旅游景区、村镇联合设置,通过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售卖土特产品等,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姚晓群副主席指出,旅游公路建设对于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推进全域旅游、人文深度融合,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互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花都区相关部门要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全区旅游景观公路建设规划,建议将山前旅游大道及沿线景点纳入旅游1号公路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以山前旅游大道为主干道,联通沿途各镇的乡道到达各镇村的景点,连成一个旅游公路网;加强山前旅游大道景观打造,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在各方面都能给予支持,将我区更多具有旅游价值的乡村风景、古建筑纳入广州北部1号旅游公路的建设方案内。